“红军,红军;前进,前进”,在当年的红军大学门前,当被问到是否知道红军时,仅有四岁的杜豪宇小朋友拉着姐姐唱起了一首童谣。在这个叫作南腰界的重庆山区小镇,红军的故事伴着一代代人长大。
“1932年8、9月,由于左倾路线的错误,红三军在反围剿中失利,不得不撤出洪湖地区。经过艰苦斗争,红三军在1934年6月4日进驻南腰界。”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红色景区管委会主任白明跃介绍。
“我家世代住在南腰界,听老人说,贺龙老总带部队来的时候分散住在村民家中,在红军队伍里,为房东家挑水、打扫是纪律,每到农忙时节,战士们还会下田助民劳动,红军为我们做过太多的事情。”每每提起红军,当地村民杨继川总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
1934年8月初,国民党军进犯初创的黔东革命根据地。
南腰界镇副镇长甘红光介绍说,红军闻讯后,立即派遣一个团星夜回援。顽匪抵挡不住攻势,便挟持百余群众躲进由大青石建成,水田环绕,易守难攻的冉氏祠堂。因担心误伤群众,红军奉上级命令,将祠堂团团围住,并对敌匪施压,迫使其释放了群众。总攻时,红军用自制土炮打开缺口,突击队员趁夜色翻入祠堂,与敌展开肉搏,最终全歼敌人。
1934年10月,红三军接应到了由任弼时、萧克率领,作为中央红军长征先遣队出发的红六军团。27日,两军及附近游击队共8000余人在南腰界举行会师大会。
红军主力离开了南腰界,但这里的红色情缘并未断绝。在镇上一座土地庙的墙壁上书写着“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推翻军阀国民党政府”“建立工农兵代表会议(苏维埃)政府”等十条施政纲领。这是中共六大所确定的《十大政纲》。这样的标语怎么可能在国民党的统治下保存下来呢?
原来,在红军撤离后,南腰界人民用加盐巴的石灰水填写标语,再用黄泥、草木灰和锅烟灰涂抹,使标语“隐藏”起来并保存完整。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当地老人的回忆下,文物部门才发现了这处遗迹,并将其妥善保护。
走在今天的南腰界镇,可以看到“红军”是最鲜明的元素。这里的道路叫作“红军中街”“红军新街”,这里的医院叫作“红军医院”,这里的小学院墙上也镌刻着五角星。红色记忆不仅是南腰界人历史上的骄傲,也激励着他们在今天为幸福而奋斗。
“家里现在有五口人,年人均收入能有8000多元,日子过得比原来好多了,红色的故事咱们也要继续讲,我爷爷讲给我,我也讲给孩子们,一代代传下去。”杨继川说。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