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想到一个话题,你上次买书,是什么时间?
随便问一个朋友,他竟想不起来。再问一个朋友,他愣了片刻,才犹豫着从兜里拿出一本刚从书店买回的书——哇,给他儿子买的动漫书!见到第三个朋友时,我都不敢问了,我怕一不注意,便成了让人失望的问卷调查。
然后我扪心自问,我上次买书,是什么时间?竟惊讶地发现,这是一个尴尬的提问,因为我自己都不敢回答。
说起来,我也写过不少关于书的文章,欣赏啊感悟之类的,但话题大多涉及过往,对各类名著,还有过去的很多书籍可以如数家珍娓娓道来,而今呢,却抱着“三十年前读别人的书,三十年后别人读你的书”的心态,不进书店不买书已是N年。
有个朋友是写评论的,别人出了书,需要有人捧,这事就由朋友来办。此人文笔了得,情商也高,网上搜出对方的书,须臾就会洋洋洒洒写下千言乃至万言读后感。这些感悟字字珠玑句句真切,貌似认真阅读,心有触动,实则他从不买书,所有“心得”都从网上“闪读”而来。他这一忽悠不要紧,害苦的是那些太认真的读者,读着糟粕还如获至宝。
我不禁想,有些阅历的人,说不定把阅历当成了羁绊。他们拒绝走进书店,有意无意不想更新肚子里装着的东西,实则是害怕落后于时代。我想起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那阵我还是个小青年,为了买本写凡.高的传记《热爱生活》,我差不多在书店排了一上午的队,回去后是彻夜通读。
前两年写篇文章,杂志社用一本书抵稿费,是美国作家卡勒德·胡赛尼写的小说《追风筝的人》。看罢我同样热血沸腾,好久没读过这么好的书了。我很感谢这家杂志社,如果不是抵稿费,我能主动走进新华书店,像当年排队购买《热爱生活》那样去买它并彻夜颂读吗?
互联网时代,信息丰富到足不出户就可浏览天下,但却构不成不进书店不买书的理由。书籍是文化的载体之一,走进书店买几本好书,闲暇时多捧读几本心灵之作,会影响你人生的运势。读书善思才能创新,很难想象在诺大的房间内,你手捧冷冰冰的电脑,望着空无一物的书架,却还天天做着要功成名就的白日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