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碗净福至》,是蔡澜又一本谈美食的书。
喜欢“碗净福至”四个字,“碗净”,即是惜食,暗寓“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之意。惜食,即是惜福,自然也就“碗净福至”了。
蔡澜谈美食,视野开阔。谈高端、稀见美食,更谈俗常、普通美食。
高端美食,蔡澜有一句话说:“尽量地吃好东西,人生就比较美好一点。”“好东西”是什么?高端的、稀见的,自然不错,如鲍鱼、河豚、松茸等,蔡澜自是食之不厌;然而,在蔡澜看来,“好的东西”,最重要的还是“独特”的——独特的做法,独特的吃法。比如,蝉,作为食材,很一般,但只要吃法“独特”,普通的蝉,也就成了“好东西”。茶砖,存放太久了,竟然也会生虫,蔡澜谓之“茶虫”,“一条三厘米长的虫,全身乌黑发亮”;便就顺手捏起,放入口中,嚼而食之,“细嚼之下,一阵阵茶香”,于是,慨然叹曰:“终于做了个名副其实的老茶虫。”物人浑然合一,抵达哲思的高度——这也算是一种“独特”,乃至于“奇特”吧。
不过,蔡澜笔下谈美食,更多的还是俗常美食,或者叫“平民美食”。例如,粽子、炒饭、饺子、普通的鱼虾,家常的桌上饭菜,父母亲做出的饭菜等等。娓娓道来,谈做法,谈吃法,更谈吃出的感受。于是,他就多有“高论”“妙语”。
他说:“吃,是一种很个人化的行为。什么东西最好吃?妈妈的菜最好吃。这是肯定的。你从小吃过什么?这个印象就深深地烙在你脑里,永远是最好的,也永远是找不回来的。”他又说:“有时,我们吃的不是食物,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乡愁。”“吃的文化,是交朋友最好的武器。”
在这本书中,蔡澜有一组文字,专门谈吃酒。
普通人,大多反对终日烂饮,但蔡澜却说:“白昼宣饮,是人生乐事。”不过,得有个前提,那就是“饮而不醉”。若然,喝完酒后,吐得狼藉一地,乃至于耍酒疯、骂人、打架,就为蔡澜所不喜欢了。他说:“饮酒是人生一乐,醉后闹事的人就不是喝酒,而是被酒喝了。”他追求的是一种“熏然不醉”的状态——微醉,他说:“微醉后的那种飘飘然,语到喃喃时的那种感觉,不识酒的人是永远不会了解的。”若然,上升到一种道德的高度,即是:饮酒,要有“酒德”。
他从俗常美食中,吃出了一些形而上的东西——这也是“谈美食”的高度所在。
蔡澜喜欢旅行,屐痕所至,美食,便在他的笔下,生花开放。他写国外美食,同样也写到美食的做法、吃法,但更多的,似乎还是在谈国外人的饮食习惯,风土人情;透过一道美食,来看一个国家的世相百态,看一个国家的文化理念,乃至于生活的思维方式。
蔡澜的美食文章,很注重记述一道菜的制作过程。因此,可让人“照本宣科”,做出一道上好的菜肴。亦可谓一个特点。
读蔡澜的文章,你总会感受到一种洒脱不拘的风致。信笔写来,思绪翩翩,大有纵横捭阖之势;文字风格上,不滞不涩,貌似平淡的叙述中,暗寓着一些生活的滋味,一些人生的况味。这其实是一种“化雅为俗”的上等功力。因之,蔡澜自己也曾解释过,曰:“对于我的文字,读者看起来也许很轻松随意,事实是颇为严谨,注重结构,写完改了又改,搁了下来,重看一次,翌日一早又修改过,发到杂志或报纸,排字后再作更正,颇费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