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29日 星期
白居易:从“兼济天下”到“独善其身”
程应峰(市直)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颇负盛名影响深远的文学家。

  自童年始,白居易就聪颖而刻苦,勤于读写,读得口角生疮,写得手心出茧,以致少年时光便白发满头。

  他作官,颇有政绩。在杭州任刺史期间,发现有六口古井年久失修,便主持疏浚,以解决杭州人饮水问题。对于西湖淤塞,农田干旱,他着力修堤蓄积湖水,舒缓旱灾造成的危害,并作《钱塘湖石记》,将治理湖水的政策、方式与注意事项,刻石置于湖边。白居易离开杭州时,将一笔官俸留于州库作为治理基金,以备周转。这笔基金一直运作到黄巢起事破杭州城之时,文书被焚烧散失,基金也不知去向。

  他为文,直面现实。提倡“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主张“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他总是选择最典型的一件事,突出一个主题,“一吟悲一事”,主题鲜明。如《琵琶行》与《长恨歌》,用一个中心事件和两三个主要人物来结构全篇,对颇具戏剧性的马嵬事变,作者寥寥数笔带过,在人物心理描写和环境氛围上加以渲染,泼墨如雨,以情将声和事紧紧连系在一起,声随情起,情随事迁,使诗的铺陈始终伴随着沁人心脾的情感力量。以独特的意象营造恰到好处的氛围、烘托诗歌的意境。《长恨歌》中“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琵琶行》中 “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等,将凄冷的月色、淅沥的夜雨、断肠的铃声组合成动人心魄的场景,以瑟瑟作响的枫叶、荻花和茫茫江月构成哀凉孤寂的画面,所透露的凄楚、感伤、怅惘意绪让人一不经意就深陷其中。在一些诗文中,他常以浅白之句寄托讽喻之意,取得怵目惊心的艺术效果,使权贵读之切齿、扼腕、色变。如《轻肥》一诗,描写了内臣、大夫、将军们赴会的阵势和席上酒食的丰盛,结句却写道:“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这是一幅多么悲惨的现实主义画卷。

  他做人,不畏权贵,就事论事,直言上书。连赏识他的皇帝,他也敢当面指出其错误。唐宪宗虽然明白白居易的一片忠心,仍感不快,他向李绛抱怨:“白居易这厮,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正因如此,他多次被重用,也多次被贬。其中一次,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就是因为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主张缉拿并严惩凶手,被认为是越职言事。有人找他的茬,说他著有“赏花”及“新井”诗,有害名教。为何?因为白居易的母亲是看花坠井而亡的,竟能写出这等文字。事实上,白居易咏花及新井之作在先。自此之后,他“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行事由“兼济天下”转向“独善其身”。

  因为“耿且直”的缘份,白居易和元稹感情甚笃,他们一起喝酒,一起尽兴,一起在中唐诗坛掀起波澜,一起在朝廷做官,二人好的形影不离,可谓倾心之交。他们流连于丽山秀水,花前月下,有诗为证:“花下鞍马游,雪中杯酒欢”、“月夜与花时,少逢杯酒乐”,“春风日高睡,秋月夜深看”。白居易被贬江州,元稹写过一首诗,让人感叹唏嘘。元稹得知白居易被贬的消息后,说自己像个垂死之人一下子从床上坐了起来:“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晚年白居易,多作闲适诗,意在“独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表现出淡泊平和、闲逸悠然的情调。如白居易有诸如“相争两蜗角,所得一牛毛”、“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等句,为芸芸众生津津乐道,常常用以为了却人生纷争的警语。更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平生知心者,屈指能几人”等千古警句,更是笔到意到,发人深省。

  唐宣宗有吊白居易诗云:“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读着白居易的诗文,元好问也感叹:“并州未是风流域,五百年中一乐天。”

2019年5月29日 星期

第07版:文学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