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了,你们以后还会来吗?” 19日,崇阳县桂花泉镇横山村,74岁的邓贤德老人握着县人民医院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熊鸿的手,再三问道。当天,省扶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对2018年贫困县退出进行公示,崇阳县在列。消息传到横山村后,村民们感慨不已。
横山村是崇阳县5个深度贫困村之一。2017年3月,县人民医院联系该村结对帮扶。
“他们来后,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村民们说。
村民有了“私人医生”
“横山村地处大山的半腰,‘上不巴天,下不趴地’。一条狭窄的水泥路是与外界的唯一通道。”村支书杨智鹏说,工作队到来时,这里村级办公阵地破败不堪,没有村卫生室,没有活动中心,连饮水都难以保障。再加上前几年的特大洪灾,道路损毁严重,通行都有问题。
从进驻那一天起,工作队成员吃住在村,每天挨家挨户走访,了解村民情况,掌握村民需求。全村大事小情,村民反映的问题和困难,每一项都记得清清楚楚,并帮助村里找项目、投资金。
“如果不是他们,我现在仍是个瞎子。”邓贤德老人说。 6年前,他因脑血栓导致双眼失明,由于山高路远又没钱,一直没能去医院治疗。他的责任帮扶人陈红刚第一次走访时,发现老人患的是白内障,便把老人接到医院进行免费手术,老人重获光明。
“住院时,他们请我吃饭,给我送水果。这一年多来,我每个月要吃两盒降压药,也是他们免费送来的。”邓贤德说,眼睛治好后,他又养了4头牛和3只猪,去年老俩口存款达3万多元。
“免费治病不说,我还‘赚’了钱!”一组贫困户杨超义也患有白内障,免费手术后,医生们还送上300元慰问金。
去年年初,工作队队员王晚娅到六组贫困户刘开封家走访时,发现她精神萎靡,马上开车送她去医院……
“留在村里的都是些老人和残疾人,工作队到来后,义务给村民们当起了‘私人医生’。”杨智鹏说。
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全村山林3802亩,以楠竹为主。6个组183户,90%以上都会编筲箕,这一手工艺传承了几百年,连县志上都记载过。”去年7月,工作队决定以竹编产业作为村民脱贫致富的主打产业。
去年8月,该村投资20多万元,建成200多平米的竹制品扶贫车间。去年11月投入使用时,全村30多名手艺人齐聚编织筲箕。工作队又通过网络等渠道,为扶贫车间打开销售渠道,如今,横山筲箕订单不断。今年3月,该村举办首届竹编技艺比赛,进一步挖掘、传承和发扬传统竹编工艺,变“传统手工艺”为“乡村产业振兴利器”。
根据横山村的现状,工作队筹资40多万元对该村的道路进行整修。
“进村到组的路修通了,村民们还希望能将入户的道路进行整修。经过讨论,最终决定以‘公家出一半、村民自筹一半’的方式解决资金难题。”熊鸿说,如今,横山村家家户户门前都有了一条3米宽的水泥路。
“这里以前是个6米多深的巨坑,因紧邻马路存在着安全隐患。”在横山村新建的文化广场旁,村民们告诉记者,去年,工作队将大坑填埋后改建成了文化广场。如今,这里已成为村民们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开展,该村新的党群服务中心,水利、电力、通讯等设施也逐步建成。产业兴了,基础设施完善了,曾经的贫困村面貌焕然一新。
帮扶之恩群众难忘
“工作队刚来时,很多人都质疑:又是搞形式、做样子,他们能给咱解决啥?经过接触,我完全相信了工作队,他们的付出乡亲们都看在眼里。”这是邓贤德老伴儿胡何球的心里话。
“天寒地冻时,横山村漫山都是冰凌,他们开着自家轿车进村入户,由于路况差,车辆剐蹭底盘和扎破轮胎是家常便饭。”70岁的邓贤云老人目睹工作队员冒着严寒在路边摸黑修车。
“他们不仅是我们的‘私人医生’,还是我们的‘邮递员’,每次筲箕编好后,都是他们开车帮忙运出去,有时是直接送到客户手中,有时是送到寄快递的地方。”筲箕编织能手余贤良感激地说。
“我们的工作队里,很多职工晚上上夜班,白天接着入户。还有不少职工本身就是病人,放假却不能休息,而要入户走访。”县人民医院院长张祖德说。
驻村工作队员吉勤是县医院的工会主席, 父亲做手术时他都无法照顾,只能由上夜班的妻子照顾。
“横山村变了,他们辛苦了,这份恩情我们会牢记心中。”村民余贤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