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潋滟里,房屋一片片青瓦白墙、绿树掩映;苍翠山峦间,河流一条条涓涓玉带、鱼戏浅底;田园画卷中,群众一个个热情洋溢、幸福含笑,这是我随团到浙赣两省学习“千万工程”和美丽乡村建设的第一感受。我在感悟和触动的同时,更有三个问题一直萦绕脑海:“他们怎么做的?”“他们为什么能做好?”“我们该怎么做?”
“他们怎么做?”——学,浙赣的“他山之石”
(一)科学规划“优”布局。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开展多模式、多形式建设,不搞“一刀切”,美丽乡村建设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同时,按照分层次推进的原则,最终达到整体推进的目的。
(二)整洁村容“美”环境。统筹考虑居住条件与生产生活、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各方面因素,突出“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整治,全面提升农村生态环境。
(三)产业富民“甜”生活。坚持把产业发展放在美丽乡村建设的首要位置,激活农村各种有效资产、资源,推进美丽乡村产业特色化发展。浙江省上城埭村、外桐坞村实现了“含绿量”“含金量”双赢;江西省马家村、延村、漳村真正把“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为什么成功?”——思,浙赣的“成功之道”
(一)坚持“城市”和“乡村”两部分统筹。浙赣两地把美丽乡村建设与发展富民产业、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历史文化传承保护有机统一起来,在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四位一体”同步发展的同时,缩小了城乡差距。
(二)坚持“村美”和“民富”两条腿走路。建设美丽乡村,村美是手段,民富是关键,最核心的是要发展生产,让广大群众增收致富。浙赣两地把富民增收作为首要任务,着力培育现代富民产业,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强劲的动力和活力。
(三)坚持“政府”和“群众”两主体共振。群众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最终受益者,也是建设的主要力量。建设美丽乡村,既要兴产业、修公路、建新房、搞绿化、美环境,更要培育新型群众,提高群众素质,激发群众参与建设的热情。浙赣两地通过治理,改变了群众不良生活习惯,群众整体素质和参与意识有了极大提升。
“我们如何搞?”——行,肖岭的“攻玉之路”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织网”,通过学习、思考浙赣经验,我进一步认识到,美丽乡村建设中规划是“领子”、产业是“底子”、环境是“面子”、特色是“牌子”、群众是“法子”。必须协调各方一起抓才能促进美丽乡村高质量发展。
(一)理顺规划这个“领子”。采取“洋土”结合的办法,自下而上,先由乡村组织群众结合各村实际,在群众充分思考讨论的基础上,再交专业规划团队审定编制完善。编制规划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突出自然条件、历史文化、人文风俗等不同特色。在建设过程中,每个节点、每个景点要彰显本地特色。
(二)做强产业这个“底子”。结合肖岭实际,着力建设优质稻(虾稻共作)、茶叶、中药材(石斛)、特种种养四大产业,与旅游休闲观光相结合,发展现代农业。与通城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园融为一体,借助其平台、基础实施发展肖岭工业,建强崇阳南大门。
(三)做好环境这个“面子”。结合肖岭实际,积极开展“五线五治”人居环境百日攻坚行动,打一场人民战争。一是创新机制治,二是规范标准拆,三是就地取材建。按照“宜土不宜洋、宜淡不宜浓、宜简不宜繁”的原则,就地取材,因陋就简,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汁原味的乡土特色,体现浓厚的地方色彩和人文色彩。
(四)擦亮特色这块“牌子”。深度挖掘肖岭的生态资源与人文资源,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人文内涵,既要颜值美,更要内涵美,既提升和展现乡村的文化品位,也让地方历史文明得到有效传承,将肖岭村打造成为全市乃至全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
(五)运用群众这个“法子”。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参与者是群众,最大受益者也是群众,只有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美丽乡村建设才有活力。一是要突出群众主体地位,二是要激发群众建设热情,三是要树立正确的理念,把生态、洁净、文明、和谐的理念渗透到农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潜移默化地改变观念,提高群众的整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