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壳精”是一种传统民俗表演节目,源于明代,流传于咸安区,属贺胜桥镇花坪村、余花坪最有特色。它是根据“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典故编排的传统民俗表演节目。
“蚌壳精”的演员一般有8人。其中5人打锣鼓,3人表演。用竹子扎成鹬、蚌骨架,鹬蒙黑布,蚌饰斜格花布。鹬由男子操纵,蚌由女子操纵。
根据锣鼓节奏,蚌角两手各持蚌壳一羽,时张时合,以吸引鹬。鹬则伸头缩颈,欲啄蚌肉。1人脸涂黑墨,手持渔网,扮作渔夫。
待到锣鼓紧急时,鹬的头被蚌夹住,待激烈挣脱时,渔夫趁机撒网,鹬蚌俱收。表演为哑剧形式,演员表情幽默,动作滑稽,逗人发笑。
高桥民俗锣鼓源于明代,流传于咸安区高桥镇各建制村。2014年,时任高桥镇文化站站长的张春兰收集全镇传统锣鼓打法,陆续成立64支锣鼓队,其中女子锣鼓队18支,队员100人。
高桥民俗锣鼓的主要乐牌是“斤求两”。有7种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乐调:猛虎下山(节奏很快,声响很大)、野鸡过畈(由慢突然变快,且越来越快)、蜜蜂进洞(击得准,声声击在点子上)、八哥洗澡(两只钹连续对撞的声音像八哥在水中嬉戏时双羽击水声)、蜻蜓点水(敲得比较轻,响声比较小)、水牛擦痒(节奏很慢)、骨牌点(乐队队员站的方阵像码的骨牌一样)。7种打法时而交替,时而交叉,时而重叠,此起彼伏,扣人心弦。
高桥民俗锣鼓的演奏乐器主要有大锣、鼓、钹、牵锣、马锣。奏乐时,鼓起连接各种乐器的作用,乐敲鼓鸣。牵锣有时抛起来打,起指挥作用。高桥民俗锣鼓在红白喜事、逢年过节、庆祝丰收、集会游行、文艺演出时敲打,能产生美感、艺术感,起到赏心悦目的作用。
高桥全镇每两年举行一次锣鼓赛。2013年,高桥民俗锣鼓在咸宁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现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文联联合举办的民俗特色节目比赛中获“南鄂群星奖银奖”;2014年,获全国垄上行牛人赛“最牛守望奖”;2015年,获鄂南锣鼓赛二等奖。同年,被列入咸安区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