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6日 星期
道出“不起眼”的“色彩”
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希子 通讯员 田丽

  近日,由湖北省作家协会、湖北省学生联合会主办,湖北大学承办的第十七届“福创杯”新青年小说大赛圆满落幕,湖北科技学院 2016 级潘梦玉同学作品《幺妹》荣获特等奖。

  据悉,湖北省高校新青年小说大赛是湖北省高校三大传统文学赛事之一,已逐渐成为具有广泛辐射力的全省高校文学盛宴。3月1日,记者走近潘梦玉,了解她文学创作背后的故事。

  一次难忘的创作经历

  清新自然的刘海儿,一袭白色大衣,潘梦玉给记者的第一印象,便透着人如其名的“文艺范儿”。从小喜欢文学的她,将童年记忆中那些美好的人和事写入了作品,编出了一段文字传奇。

  今年20岁的潘梦玉来自湖北仙桃,就读于湖北科技学院人文与传媒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她从小就喜欢阅读。家里有两个高高大大的书柜,她和弟弟一人一个。充足的精神食粮给了潘梦玉丰富的滋养。

  上大学前,潘梦玉读到了余华的书——《活着》,还有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她手不释卷,翻来覆去看了好多遍。潘梦玉惊讶作者能以如此冷静的笔触,近距离描写人性的伟大和珍贵,她开始追求文字表达上的力量感;也学着去观察世界,挖掘世界的深刻内涵。

  随着阅读广度和深度的增加,潘梦玉也开始提笔写些东西,表达自己。2018年6月底,临近暑假,全班同学收到班主任、写作课老师邓志文的倡议,建议他们利用暑期时间,试着创作一些小说类作品。

  其实早在老师布置暑假作业之前,潘梦玉就已经在断断续续地开始创作《幺妹》。暑假是创作的好时期,可以有大把的时间酝酿创作。潘梦玉索性成了“宅女”,开始了和鼠标键盘并肩作战的日子。

  “好事多磨。”用潘梦玉的话讲,《幺妹》的创作是一段不易的过程。小说创作并不仅靠灵感迸发,每次敲击键盘前,潘梦玉都会花时间琢磨,思考如何用故事情节、人物、环境吐露心声,表达主题。

  有时整整一段文字编写成稿,潘梦玉也会因为描写得不够精准或是剧情铺排不满意,而彻底删掉重写,或者为了一句人物台词而辗转难眠。写作进入倦怠期时更为煎熬,“甚至有精疲力尽的感觉,但创作必须一气呵成。” 潘梦玉近乎“强迫症”地要求自己,不能半途而废。

  一篇独特的叙事小说

  2018年9月开学,《幺妹》的创作勉强过半,潘梦玉重返校园。“你这个作品很有生命力,为什么不干脆写完呢?” 邓志文老师看到《幺妹》半成品后,对其赞赏有加,鼓励潘梦玉继续完成创作,并告诉了她湖北省高校第十七届“福创杯”新青年小说大赛启动的消息。

  9月下旬,13500字的《幺妹》初稿出炉。因参赛规则中有一条规定明确字数需控制在1万字以内,潘梦玉拿着初稿向邓志文老师请教。听过老师的修改意见后,她又开始了删稿、改稿。经过先后5次大小不一的修改,10月底,9900字的参赛作品终于完成。

  在《幺妹》中,潘梦玉描写了一群生活在乡村的平凡人——除了女主角幺妹,还有聋哑的二伯、心疼幺妹的阿嬷、舅伯、阿公……他们的人生平凡无奇,却是构成整个小说庞大结构无法缺失的零件。

  “阿妹啊,悖着脸怎么靓咯!”《幺妹》里的人物语言,朴实、活泼,还有一丝俏皮。它让读者觉得,小说中行走的人,就在自己身边,是自己的邻人,或者亲人。

  如果不是潘梦玉将它们挑出来写进书里,也许我们很难从长年累月的日常里,看出这些“无聊”的生活细节,也曾拥有值得娓娓道来的独特“色彩”。

  在潘梦玉看来,无聊的生活亦有可贵之处,只要认真面对、悉心发掘,就能把“无聊”转化为“有趣”,让故事中的你我他获得生动鲜活的体验。

  “觉得你这个小说写得特别鲜活,去参赛肯定会获奖的。” 潘梦玉的社友兼同班同学周晶晶看了《幺妹》初稿后,很是感慨。“我希望给予它一种真实、细致且平视的呈现。”这就是潘梦玉的写作态度。

  潘梦玉写出了刀光剑影,儿女情长。每个不起眼的小人物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和经历,在这岁月长河的英雄榜上留下自己的姓名。

  一段执着的文学旅程

  2019年1月29日,农历小年的上午,睡梦中醒来的潘梦玉收到语文老师周瑕年发来的QQ消息,恭喜她的作品《幺妹》从省内外1240余篇征稿中脱颖而出,获得全省小说大赛特等奖,也是唯一的一个特等奖。

  “当时我的第一反应是可能自己在做梦,又继续睡了过去,过了一会儿再拿起手机一看,发现是真的!”潘梦玉说,当时自己既兴奋,又觉得有些不真实。再三确定后,她和母亲分享了自己获奖的消息,长辈甚至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当师长亲朋谈及潘梦玉这次摘得的大奖,她却很淡然自省,笑着说不过是碰着了运气。“赛参作品中一定有很优秀的,或许是我的作品契合了这次征文比赛‘时光的困惑,生命的希望’的主题吧!” 语气透着一股“满而不溢,泰而不骄”的安宁。

  这一路上,潘梦玉的步伐没有止于笔尖。一个人行走在霓虹斑斓的街头,她会感悟“逝去故乡的意义”;在月色下注视校园揽月湖的波光粼粼,她会联想到语文教材上曾经学过的《再别康桥》……生活变成潘梦玉文字里一掠而过的意象。

  和大多数大学生一样,潘梦玉在繁忙的学习和社团活动中周旋,偶尔也在朋友圈里吐槽逗乐。但用文字构筑的“理想国”,一直都是潘梦玉内心深处诗意、温暖的一处精神港湾。

  读万卷书,得万千感悟。关于今后的规划,潘梦玉说,未来有很多的可能性,目前自己只想在继续学业的同时,坚持创作之路。目前她正在构思一系列的人物小说,且已开始着手创作小说《聋仙》。

  “《幺妹》的创作并不是一段终结,小说中的人物还有很多,我想续写他们的故事。”潘梦玉能感觉到的心中有一股强烈的情绪,急需一个豁口发泄出来,文字成为了最好的载体。

2019年3月6日 星期

第04版:文化时空 上一版3  4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