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社区里的便民设施种类可谓数不胜数,有供居民健身的器材,有给群众使用的活动室,还有各类宣传栏……但它们的使用率到底如何呢?它们的保护程度又是怎样呢?答案似乎不太理想。
健身器材是小区里最普及的便民设施,转腰器、坐蹬训练器、太空漫步机……花样繁多的健身器材总会占据小区的一隅。
家住温泉书台街一小区的张先生是个上班族,虽然他所租住小区内也有健身器材,但他从未使用过。“首先是没时间,其次是觉得不太实用,老年人动动还可以,不太适合年轻人健身了。”张先生说。
记者走访几个小区发现,很多小区的健身器材主要是老年人使用。而有些小区内的器材却是无人问津,这些小区内的健身设施成为了居民的公共晾衣架,漫步机只剩下一个脚踏板,扭腰器的圆盘也早已不翼而飞。
同样,其他的便民设施处境不容乐观。在月亮湾一小区内,记者看到其门口的告示栏已经被小广告所占据,而小区所贴出的公告却被遮盖得不见踪影。利用率不高、设施损坏程度严重,似乎已经成为了一部分便民设施的通病。
市委党校老师郑重分析说,出现这样的现象,一方面是因为使用者使用不当或者恶意破坏等造成的,另一个关键原因就是公共设施的设立部门和归属部门重视不够,后续管理制度不完善,维修保养做不到常态化。
那么如何让社区公共设施真正便民呢?郑重认为,要想让其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需要从监督、管理和疏导三个方面发力。
首先,相关部门应联手对各个公共区域的设施进行拉网式安全检查,对需要管理维护和存在安全隐患的设施,要分门别类地进行登记造册,督促责任部门该换新的换新,该维修的维修,切实排除安全隐患。要建立动态监管机制,让公共健身设施始终处于有人监管、有人落实维保的状态。
其次,公共设施所归属的社区、单位、乡村,应指定专人落实安全措施,定期进行维修、检查和保护,确保公共设施始终处于完好状态。
最后,要做好宣传引导,让居民精心爱护使用。通过张贴提示标语等方式,加强对居民的安全文明使用宣传教育,提升居民在使用公共设施时的安全、文明意识,从而使他们做到在享用公共资源的同时,更注重呵护,文明、安全使用,避免人为破坏行为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