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18日 星期
充当基层“指挥亭” 吹响共治“信息哨”
○孙新军

  核心提要:基层治理难题众多,背街小巷环境脏乱可谓“第一难”,群众形象地喻为“十乱”,政府无奈地称作“十难”。如何破解?北京市“街巷吹哨、部门报到”的改革春风,送来了基层治理环境脏乱的创新动力,探寻到了街巷环境共治的新方式,街巷长、小巷管家这一基层共治机制应运而生。

  吹好“信息哨”

  街巷长一般由街道处科级干部担任,负责牵头组织社区层面的基层治理;小巷管家招募退休老党员、社区热心居民参与。他们上对街道,下联居民,扎在一线、干在基层,集统筹协调、解决问题于一身,全市1.49万名街巷长、2.2万名小巷管家,就像一座座“指挥亭”和“信息哨”,遍布5000余条大街、1.4万余条小巷,构筑起了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共治网络”,凝聚起了基层共治力量。

  基层共治的“协作哨”。街巷长身在街道,小巷管家住在街巷,最容易发现问题,最熟悉群众诉求,也最有权威吹哨。当出现开墙打洞等问题时,他们把“条条”上的相关部门、“块块”里的涉及单位“吹”来,形成“条块”结合、协作配合的共治环境。这样一来,“千条线”汇入“一根针”,难题就不难了。

  基层共治的“协商哨”。很多问题都发生在居民之间,很难分出谁对谁错,解决的关键还在居民自身。街道在环境整治中腾出有限空间,设立“公共会客厅”,街巷长、小巷管家把大家联系在一起,共同协商、共谋计策,形成了协商互让、主动配合的自治氛围,使乱堆杂物、乱倒脏水等痼疾顽症迎刃而解。

  基层共治的“协力哨”。“吹哨报到”要求街巷长、小巷管家重心下沉,工作在群众之中,一言一行最有感召力。周末卫生大扫除走在最前面,平时巡查发现问题自己动手整改,久而久之,带动群众由“站着看”变成“跟着干”,形成了协力同心的共治格局,街巷环境脏乱面貌显著改善。

  基层共治的“协同哨”。如何把辖区内的机关部门、社会单位、居民群众等基层治理力量“吹”到一起,形成协同一心、步调一致的共治声势,街巷长、小巷管家具有不可替代的桥梁和凝聚作用。停车难一直是基层的老大难问题,利用“吹哨报到”机制,街巷长把街巷内单位和居民召集在一起,开展“一对一”协同对接,实现了单位停车位与居民共享,街巷出行环境大大好转。

  基层共治的“协调哨”。“吹哨报到”赋予了街巷长协调处置权,成了衔接行政管理与社区自治的桥梁。解决城市管理、社区治理、居民生活等方面的问题,街巷长、小巷管家的“中间人”作用日益凸显,把方方面面的力量协调起来,形成了基层共治的强大合力,推动了城市管理在基层生根结果。

  发挥“五员”作用

  发挥“宣传员”作用,促进方针政策落地生根。就是要发挥街巷长、小巷管家离群众最近、群众最可信赖的优势,为群众架起与政府面对面沟通、一对一交流的信息通道,围绕居民关心关注的身边事,有针对性地答疑解惑,科学解读新法规、新政策、新标准。

  发挥“引导员”作用,促进居民行为方式转变。就是要发挥街巷长、小巷管家的行为引导、榜样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党建引领力,带动基层党员干部工作作风转变,提升为群众服务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心往基层想、人往基层走,面对开墙打洞、乱堆乱放、垃圾混投混放等基层治理难题,主动站出来抵制纠正,引导群众行为方式转变、文明程度提升。

  发挥“联络员”作用,促进政社同心同向发力。打通社会治理“最后一公里”,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米”,需要街巷长、小巷管家当好联络员,为群众参与社会治理提供空间、搭建舞台,为政府多听民意、多集民智、科学决策提供信息、反映呼声。

  发挥“调解员”作用,促进多元主体联合共治。街巷长、小巷管家在协调解决街区停车管理、环境治理等问题时,面临的最大考验就是多元主体间的利益协调。要增强调解意识,讲究调解艺术,改进调解方法,兼顾多元主体利益诉求,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找到找准平衡多元主体利益诉求的最大公约数,同时依靠党建引领的力量。

  发挥“监督员”作用,促进问题处置效能提升。坚持问题导向,对基层治理过程中的问题要早预测、早研判、早疏导、早发现、早整改,把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要抓住难点热点问题,一对一督办,一对一落实,一抓到底,把问题解决到位,真正解除困扰群众的烦心事、挠头事。

2019年2月18日 星期

第05版:决策参考 上一版3  4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