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6日 星期
名片 社会交往的重要工具
汉代的“谒”
明清时的“名帖”

  名片虽小,所载非轻。一张浓缩了姓名、头衔与职业的卡纸将个体高度抽象,附有地址和电话以供后续联络,是古往今来社会交往的重要工具。

  名片先是用作拜访谒见,再是用作电话住址联络,最后成为商业社会的礼仪必备。名片一路发展而来,留下了一套背后的人文佳话与社会礼仪,而随着造纸印刷、影像制造以及网络技术的不断更迭,指尖传递的名片形态也在“七十二变”中。

  1.上流社会社交礼仪的工具

  名片在商业社会中如餐前开胃菜一样必不可少,但它却并不是西方的舶来品。

  在我国,名片起源于秦国大一统初期。由于秦分封诸侯,而诸侯间争权夺势,竞相向朝中权贵示好、定期进京述职,在供奉贺礼的同时务必要留下姓名以加深记忆,名片的最初形态——“谒”就此诞生。“谒”是将竹片或木片削平,上书拜访者姓名、籍贯、官职等信息,与今天名片的功能结构已大体相似。正如清代学者赵翼在《陔余丛考》中记载的那样:“古人通名,本用削木书字,汉时谓之谒,汉末谓之刺。” 由此不但可以验证“谒”的制作,也可以看出名片在我国称呼的嬗变。

  汉代是我国古代名片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以汉代为界,对名片的称谓主要有四种,分别是:西汉之前称作“谒”、东汉之后称为“刺”(或“名刺”)、唐宋时候叫作“状”(又叫“门状”),明清时期谓之“帖”(即“名帖”)。

  另一方面,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使得名片的载体从竹片、木片变成更轻便的纸张。虽然在明清时期也曾流行过以红绫为底、赤金丝为字,或以织锦为底、大红绒为字的名片,但纸制的名片一直占据主流。名片用纸的颜色一般有红、白两色。嘉靖初年,士大夫名帖用纸追捧“白鹿”,意指一种产自江西的洁白纸张。除了位尊者可以全年都用红色名帖,一般人只有在逢年过节时,才能为图喜庆以红纸为拜见名帖。清代藏书家汪启淑在著作《水曹清暇录》里就记录有:“前明门状名纸,皆用白者,通籍后遇元旦贺寿用红,位尊则平时皆用红矣。”

  汉代对名片的第三个影响,是自东汉以来“名刺”一词的广泛应用。直到今天,日本还将名片称为“名刺”,追根溯源正是传自我国。而从东汉起直到明清末,将名片用作拜访谒见的社交习俗被称为“投刺”,由此逐渐形成的一整套礼仪被称为“投刺之礼”。

  “投刺之礼”作为封建等级的社交规范,反映到方寸名片之间,在称谓、颜色、尺寸、材质、投递次数方面都大有文章。单就次数来讲,虽然“怀刺访友”是登门造访前的必备环节,但如果要拜访的人是地位尊长者,一次投刺往往不足以求见。《清稗类钞》里讲到京师宴会的恶习时特意提到:“京俗入词林者,凡座师房师,及朝殿覆试阅卷大臣,例执弟子礼,位尊者或投三四刺始获见。”

  明清时期,这样的“投刺”之礼愈发流于形式,“望门投刺”的拜客应酬者越来越多。明代朝野掌故的史料笔记《菽园杂记》就曾记载,京师“东西长安街朝官居住最多,至此者不问识与不识,望门投刺,有不下马或不至其门,令人送名帖者。” 这种不管认不认识,只投刺、不见面的应酬之风只是为了借名片声明一下“来过了”,于礼不失;有的拜客者甚至连家门都不出,只让仆人带着自己的名片去到处投递。

  18世纪的欧洲名片已经初现如今通行名片的样式:长方形的卡片纸中间印有名字和身份,周围简单装饰。从19世纪开始,名片的装饰风格越发繁复、信息却越发缩减,最后只在卡中央保留卡片人姓名。有时除了印有姓名,也会印有名片主人所属俱乐部的名称,但家庭住址和联络方式却很少见于该时期的名片。

  归根结底,虽然装饰精美,但此时的名片还只是上流社会社交礼仪的工具。无论东西方,大部分时候名片都得依靠仆人来传递。

  2.使用普及到一般民众

  如果说汉代是我国古代名片的一个重要转折期,那么19世纪就是欧洲名片的一个重大飞跃期。很多历史学家将19世纪视为现代社会在世界范围内形成的开端,原因在于一方面欧洲工业革命的推动力促使人口向城市集中,城市人口交往变得密切频繁;另一方面,欧洲殖民体系下的其他民族国家在战火中向经济倾销和新技术发明敞开国门,被迫走上现代化的道路。跳出了封建等级的条框,19世纪的名片在数量增长上一派欣欣向荣,形式内容上也前所未有的大胆活泼。

  先说数量这一方面。机器印刷和纸张生产的规模化,将名片制作的成本门槛迅速拉降——1889年的一台名片印刷切割机一天就可以制作10万张名片。与之对应的,是城市大量人口在快速流动和交往中有保持联系、推荐自我的需求。所以到了19世纪中期,名片已不再是上层贵族的身份专属,各行各业的人都会印自己的名片。名片尺寸开始统一,黄金分割法的长方形名片逐渐普及;更重要的是,原本只印上贵族名字的名片样式已不能用来区分阶层,职业、联系方式和住址等个人信息开始在名片上出现。

  与欧洲一样,我国到了清代时期,名片也不再只是官场繁文缛节的一部分,名片的使用普及到一般民众。名片在清代社会生活中应用广泛,拜见、道歉、道谢、请托、婚丧、道贺等场合均有使用。如《清稗类钞》记载:光绪宣统年间,有丧事的家族习惯在自己的名片四周圈上黑框,或在姓的左角写上“制”字;期服以外之丧的,则在姓的左角书写“期”字,以此向外人表示自己有丧事在身。妇女也可有自己的名片,如果已嫁妇女的名片上写着“辄增夫家姓氏”,则表示自己已经有了婆家。

  清末,“西洋名片”进入我国,“名片”一词首次出现。在此之前,明清时的名片或是根据要拜访的对象临时亲笔书就,走亲访友还要携带“拜匣”,匣内有笔墨可供当场提笔;或是采用“刻木印之耳”,即刻成固定的版式,像盖章一样盖到特定的纸上。东西方文化碰撞,以厚纸制成的西方名片采用黄金分割法,确定统一形制,上面印有姓名、地址、职务等信息,递出者便于携带,接受者易于贮存,因而很快为国人所接受,并由此诞生了名片盒这一附属用品。

  19世纪是名片历史上的一个缤纷时期:普罗大众开始拥有和使用名片,印刷和摄影技术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也给名片带来了一抹亮色。

  3.商业名片的诞生和发展

  在商业交往中,双方建立联结的第一个标准动作就是名片的传递与交换。被称为“名片之国”的日本对名片交换有严格的礼仪规范,名片交换是决定初次见面是否成功的关键一步。日本的名片通常只印有一种头衔和职务,便于对方第一时间注意并据此来作出相应的礼仪。在恭敬地双手接过对方的名片之后,需要仔细审视名片内容并轻声念出,随后小心保管好。

  这些被交换的商业名片最早源自美国。美国内战结束后,南北方大融合带来了经济的交融发展,在从农业国跨变为工业国的过程中,消费迅速增长,城市尚不发达,城镇里的小型零售商是当地消费者主要广告信息来源。这些散发到消费者手中,印有小型零售商名称、地址甚至店门招牌的小卡片可以方便顾客电话订货或是寻找上门。到了19世纪80年代,印刷技术大幅降低了名片成本,商业名片更是被广泛散播,成为商人招揽生意、公司打造品牌影响力的有力工具。

  在变幻莫测的商业世界里,有一项几百年来的传统未曾改变,那就是双方首次见面时交换名片。商业名片上通常包含以下信息要素:姓名、所属公司或机构、职位头衔、办公地址、联络电话,以及传真。正规的公司名片会有版式设计,名片显眼处配以公司的标志图案。在互联网时代来临以后,名片上又出现了电子邮箱地址、公司网络地址甚至是二维码。

  时代带给名片的变革还远不止这些。1996年,芬兰的一台诺基亚9000通讯器连接上了互联网,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台联网手机;三年以后,日本的NTT DoCoMO公司推出了一款专为上网设计的i-Mode手机,互联网手机服务就此诞生。上世纪90年代末的人们对于移动手机的前景还停留在“手机冲浪”浏览新闻网页的认识层面,却不知十年以后,爆炸式发展的移动手机远不仅是简单的通讯电话,还吸收了社交、钱包、导航、门锁、遥控等一系列功能,连名片的功能也被其吸收。数字化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也带来了名片的新存在形式——电子名片。

  2018年上半年,基于社交网络和人工智能的几个名片小程序得到了上亿元的投资,展露了电子名片的美好前景。电子名片可以委托专业设计,不仅含有传统名片的基本信息,还链接了诸多公司网站、产品简介、个人自媒体等纸质名片上无法容纳下的详细内容,可以帮助接受者直观、全面地了解对方的业务领域与产品特色。

  历经千百年,历经人类造纸、印刷、摄影以及移动互联技术的名片,作为对个体身份的高度抽象,在如今数字化的时代里,既形象,又触手可及。

  (本报综合)

2018年9月6日 星期

第08版:人文博览 上一版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