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29日 星期
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我市“明厨亮灶”工程扫描
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恬 通讯员 赵哲曙

  为把住食品安全“进口”关,去年来,我市大力推行“明厨亮灶”工程,将餐饮后厨“晒”在阳光下,推进餐饮服务食品全社会共治,让经营者用心、消费者放心、监管者省心。

  后厨由“闲人免进”变“现场直播”

  明厨亮灶,就是通过玻璃厨房或视频监控将餐饮后厨的环境卫生、设施设备、菜品制作过程展示出来接受监督。把曾经“闲人免进”的后厨亮出来,更像是餐饮企业一种无形的诚信招牌,为消费者带去信任与安心。

  26日上午10时许,正是备餐时间,记者走进咸安区永安府民俗老菜馆,第一眼看到的就是透明玻璃窗式、无阻隔式厨房。透过一块巨大的橱窗玻璃,厨房里的活动都能尽收眼底。

  “我就是冲着这个来的,除了好吃,最重要的是透过大玻璃,厨房内的一切就清晰可见;坐在餐桌前用餐,抬头就能看见‘现场直播’,我们吃的放心多了。”市民黄圆圆说。

  记者现场看到,玻璃橱窗后面,三四个厨师正在忙碌着,原料粗加工间、切配间、备菜间等一览无余。

  “虽然玻璃厨房成本高,但增强了企业自律,又换来了消费者的信任,这钱花得值。”咸安区彭厨餐厅老板说,大中型餐饮门店的管理层对这种革新很欢迎,不少其他饭店的负责人前来观摩学习,准备也让厨房见“阳光”。

  消费者、企业经营者对推行“明厨亮灶”都很看好。在“监视器”下工作的厨师们感受如何?

  “刚开始真不习惯,现在可变成动力了。”厨师张师傅说,自从有了无时无刻不在监督的“眼睛”后,多小的细节都会注意,操作也更规范了。

  社会共治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餐饮服务是食品生产经营链的最后一个环节,对于量大、点多、分散、经营者素质良莠不齐的餐饮企业,加强社会监督是实施有效监管的必然路径。

  推开传统“后厨”的一堵墙,通过透明玻璃隔断将食品制作过程直接展示给消费者,这正是我市推行“明厨亮灶”工程建设的初衷。

  截至目前,全市共创建省级“餐饮示范街”8条,“示范餐饮单位”48家、“放心食堂”15家;创建市级“放心餐饮”示范街区(旅游景区)9条(处),“放心餐饮”示范店361家;创建“明厨亮灶”餐饮单位702家。

  “从整体的食品安全体系来看,必须要走一条社会共治的道路。”市食药监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明厨亮灶优化了社会共治氛围,厨房的可视化,增强了监管的实时化、科学化、社会化;厨房的透明度,提高了公众监督食品安全的积极性和满意度,也对增强餐饮行业的自律意识、形成良好的餐饮行业经营秩序及建立长效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大有裨益。

  据了解,下一步,我市将开展“厨房开放日”活动,组织餐饮企业定期邀请学生家长及社会公众实地参观,认真落实各界的意见和建议,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有效的监管模式落得实走得远

  “明厨亮灶”将政府监管和企业自律与公众参与相结合,在促进餐饮企业提档升级、引导餐饮企业强化落实主体责任,让消费者在提高知情权和参与权上取得了显著成效。

  虽然这是件大好事,但并不是每家餐饮从业者都能做得到。

  采访中记者发现,一些餐饮企业缺乏主动参与的意识,不愿意将自己的后厨置于众目睽睽之下。

  “说实话,哪个餐厅厨房做饭时都是很忙乱的,如果师傅一时不注意小节的话,被人看见就丢了脸面、砸了招牌。”一家小餐饮店的负责人表示。

  另一方面,打造“明厨亮灶”需要餐饮企业自己投资,对小餐饮店来说,这笔投入的成本不小,不敢轻易尝试。

  对此,记者了解到,市食药监局正从大中型餐饮单位、学校、托幼机构食堂试点向中、小型各类餐饮服务单位全面铺开转变。

  在审批过程中,作为一项动员性、提议性建议,让业户在第一时间了解、懂得和增强参与的意识。与许可证审核相结合,指导新开办、到期换证、有厨房改造计划的餐饮企业规范厨房加工布局流程。同时,对部分主体责任意识淡薄,经营条件差,不主动开展“明厨亮灶”工程的餐饮服务单位,加强日常监管,督促其落实各项食品安全管理制度,让“明厨亮灶”成为餐饮服务一种新的自律“行规”。

2018年6月29日 星期

第02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