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16日 星期
爱为基石 润物无声
通山县大路乡吴田小学 朱必领

  “一个优秀的老师,最重要的不是其学识,而是他的师德,师德的核心是关爱学生”。一位老教师曾这样对我说,我把它铭记在心。刚走上讲台时,教学任务尽管很繁重,但我总是以最佳的精神状态出现在教室里,面带微笑给学生上课。课余时和他们一起做游戏,与他们交心谈心,学生都把我当作知心哥哥。

  2001年时,我班上有个住读生叫余浩文,成绩一般,上课常打瞌睡。通过家访,我了解到他是个留守生,跟着爷爷生活,家里很穷,父亲还患有重病。长期的营养不良导致他很是消瘦。近几年来,“留守儿童”现象越来越普遍,由于远离父母,远离亲情,对他们的健康成长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对于这些孩子,我经常想起一位全国优秀班主任所说的两句话:“假如我是孩子”和“假如是我孩子”。于是我先后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挤出200余元给他买营养品。后来,他的身体状况有了明显好转,学习成绩也提高了。他在日记中写道:“老师,是您把我从困境中拯救出来,是您让我的童年变得如此美好”。只有对学生满怀爱心,德育工作才不至于走过场,流于形式。

  德育工作,可以随时随地开展,可以结合平时重大的节日,也可以随地取材,抓住一切契机。课间,徐宇飞坐在离我不远的第二排座位上,一个人在不紧不慢地贴着贴画。只见他接连撕下几张贴画,随手又将黄色贴纸扔下地,落在行间过道里。一会儿,坐在他前面的王金焰回到座位,看到自己座位旁散落的黄色贴纸,就一脚一脚地将它们全踢到过道对面王巧巧的座位下。王巧巧什么话都没说,弯腰一一捡了起来,扔进教室后的垃圾篓里。作为一名老师,怎能熟视无睹呢?它看似微不足道,却是一个极好的德育教育素材。接下来要上的是一节说话课,于是我改变了预定的教学内容,决定来个“因势利导”。

  上课了,我先给学生们讲了一件真实的小事: 上个星期天,我带着五岁的侄子朱欢去县城买书。半路上,朱欢突然东张西望起来,像是在寻找什么。原来,小朱欢感冒了,有点咳嗽,刚才是在寻找可以吐痰的地方。可是当时的路旁没有垃圾箱、痰盂之类的东西,朱欢有点着急。我就让他找个隐蔽的墙角吐一吐,朱欢没有那么做。过了好一会儿,他突然加快速度,跑向一块圆形窨井盖,停下后俯下身子,对准窨井盖上的小圆孔把痰吐了进去。虽然他的动作有些不雅观,但我却十分感动。

  讲完后,我问学生:“朱欢的做法对吗?为什么?”学生们都说做得对,因为他有良好的卫生习惯,不随地吐痰。随后,我对学生们说:“在我们班级中一直保持着良好卫生习惯的好学生也很多,现在我们来说说这些好学生好事情!”一听要说班级里的好人好事,同学们的话匣子打开了,发言相当踊跃。我说:“没想到我班竟有这么多的好孩子在默默地为班级做好事!在没有人督促、要求下能主动、自觉的去把一件小事做好的人是十分了不起的,是让人尊重、令人敬佩的;同样在做了好事得不到别人表扬的情况下仍能坚持去做的人也是相当伟大的!你们小小年纪,却有那么的学生能做到这一点,真让老师佩服呀!”说到这里,我停了停,目视着所有的学生用低缓的语气说:“但是,我班也偶尔会有一些不太令人满意的事情发生。”于是,我隐去姓名,将课间所看到的一切讲述了一遍。很多学生都急着追问学生姓名,我说:“我不会告诉大家主动捡纸的学生是谁,因为我知道她做这件事并不是为了得到表扬;扔纸、踢纸的学生是谁,我也不会告诉你们,因为我相信他们早就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对的,我更相信他俩以后再也不会那样了。同学们相信他们吗?”“相信!”学生们异口同声。只有走进了学生心灵的德育,才能真正承负起“素质教育的灵魂”的重要使命。

2018年3月16日 星期

第07版:科教观潮 上一版3  4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