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6日 星期
及时救治疗效明显,但第一时间送医的不到一成
中风急救如救火 千万别“等等再说”

  冬天,正是脑中风的高发期。如果有一天,突然发现家人或自己嘴歪了,或者一只手麻痹无力,又或者说话突然不如往日利索、清晰,请千万不要说:“先休息一下,等等看再说。”而应该马上拨打120。因为,这都是中风的早期症状,如果两三小时内能送到有溶栓能力的医院,康复几率将大大提高。

  脑卒中发病率快速攀升 年轻化趋势明显

  脑卒中,俗称脑中风,是指因脑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种疾病,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致死率和致残率都极高。

  《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5)》数据显示,我国40岁以上人群中,有15%面临脑卒中高风险。在欧美国家,脑卒中的发病率正在呈下降趋势,我国脑卒中发病率却在以9%的速度攀升。更为严重的是,这种曾经的“老年病”在中国正呈现十分明显的年轻化趋势。

  我国的脑卒中平均发病年龄为63岁,比美国的平均发病年龄早10年。且由于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高血压病和脑血管病等因素,有10%—15%的中青年患者在45岁之前就发病了,一旦发病,少有人能完全恢复。

  三招识别中风征兆 发现即打120

  为方便民众快速识别中风的初期症状,赵静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刘仁玉教授提出“中风120”识别口诀——

  “1”看一张脸,有没有脸部不对称,嘴角歪斜流口水。

  “2”看两只胳膊,有没有单侧无力、无法平行抬起。

  “0”是“聆听”,有无言语不清、表达困难。

  如果突然出现以上任一情况,请立即拨打120,送往就近有溶栓、取栓能力的医院。家属需要准确记录患者发作时间,并告知接诊的医生护士或急救人员。

  口诀由国际著名学术期刊《柳叶刀神经病学》发布,“口诀中提及的脸部、手臂、语言症状,能够早期发现90%的中风。”赵静介绍。

  赵静解释说,出血性中风会导致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更重,更容易识别。但缺血性中风发作不会令人十分难受,患者可能只是一边手脚麻痹无力、拿不起筷子等,往往会被忽视,不能及时就医。

  冬季气温变化大 血管易爆易堵

  脑卒中虽然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季发病率为最高,特别在天气骤变,寒流侵袭时尤为明显。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脑血管病专科副主任王艺东介绍说:“脑动脉既易堵又易破。”脑动脉阻塞造成的是缺血性中风,又称脑梗死或脑梗塞,常在休息、静止或睡眠等静态时发病,患者多有动脉硬化及高血压病史。而脑动脉破裂导致的是出血性中风,多在情绪激动、使劲用力等动态下突然发病,进展迅速,多见于50岁以上的高血压患者。

  心脑血管患者对气温变化特别敏感,尤其是气温骤降或骤升时,特别是老年人,本身年龄偏大,对气温的变化身体来不及调整,当血管发生强烈痉挛时,血流速度加快,血管破裂就变成脑出血。而老人家常常患有高血压、高血脂或糖尿病等,如果本身有动脉硬化的话,那么血管痉挛时,血管管腔狭窄,血栓堵塞大脑的血管,就会发生脑梗塞。

  把握急救“黄金三小时” 三成病患可康复

  急性缺血性中风,即脑梗塞,占所有中风的80%。对于脑梗患者,“时间就是大脑”,尽早接受溶栓治疗,打通堵塞的血管,就有可能显著减少病人致残率和死亡率。但是,我国90%以上的脑梗患者没有机会接受溶栓治疗,主要原因是送医不及时。

  据武汉市第五医院神经内科主任李鸣介绍,3个小时内是脑梗治疗的最佳时间,被称为“黄金三小时”。“黄金三小时”内接受溶栓药物治疗,约30%的患者有机会和正常人一样;超过3小时,在4.5小时内溶栓,仍有一部分人可以做静脉溶栓治疗,效果也还不错;超过4.5小时,还可以使用血管内介入治疗,例如取栓、球囊成型等方法使脑血管再通。一旦超过6小时,能采取的急救措施非常有限,即使救回一命,很多患者也不得不与轮椅为伴,毫无生活质量可言。

  “很多人不知道脑卒中是急症。突然一只手没劲了,他想去医院,在还没去的时候手又恢复了功能,他就以为没问题,可过一会儿又会反复发作,有的人认为每次发作都能恢复,就不需要去医院,结果,第二天早上不能动了,这个时候再去医院,也无法恢复了,因为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中国卒中学会秘书长张茁说。

  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神经内科赵静教授指出,国内中风患者病发到入院时间平均为15小时,溶栓率只有1.6%—4%,是全世界最低的国家之一,“中风并非不可治,但治疗方法又有高度时间依赖性,大部分病人赶不及在溶栓时间窗内赶到医院,医生‘英雄无用武之地’。”

  预防 远离中风 控好这些危险因素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脑血管病专科主任彭英指出,脑中风的发病存在着无法控制的年龄、性别、种族、中风家族史等因素,但是对于可控的危险因素,如“三高”、心脏病、抽烟、酗酒、肥胖症、不良饮食等,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相关措施控制危险因素。具体包括:

  控血压

  彭英介绍,脑卒中与高血压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控制血压尤为重要,应维持在低于140/90mmHg,有糖尿病、肾病、高血脂的患者应控制在低于130/80mmHg。

  同时,应当通过控制饮食、适当加强体育锻炼、服用有效药物等方式,控制血糖和血脂。

  控房颤

  彭英说,有约20%的缺血性卒中是心源性卒中,其中的3/4是由房颤导致。有些房颤患者,脑血管没事,但是由于血液在心房内瘀滞,血小板及脂类物质沉积而形成斑块,房颤造成斑块脱落随着血液循环进入到脑血管,形成栓塞,也会引发脑中风。因此,房颤患者预防脑卒中要做好抗凝治疗。

  而颈动脉狭窄者,当血管狭窄的程度达70%,随时可能出现脑梗死,建议采用支架植入成型术来避免中风,而对于血管狭窄超过50%,并且伴有头晕、缺血等症状的患者,同样建议手术积极干预。

  康复

  中风患者康复训练要尽早

  有研究显示,中风患者若能及时进行康复治疗,约90%的人可恢复步行,甚至重返工作岗位,还可大大降低死亡率。

  生活中,很多中风患者及其家属都错误地以为,康复治疗一定要等到病后一个月甚至三个月后才能介入。对此,浙江省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浙江省康复中心主任叶祥明教授表示:“其实不然,不论脑出血还是脑梗塞的病人,只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就可以进行康复训练了,干预得越早,恢复得越好。”

  当然,中风后的康复治疗,必须在专业人员指导下科学地训练,否则,将引起“误用综合征”。“误用综合征指的是,对偏瘫患者的不正确治疗所造成的人为的症候群。如,肩关节半脱位,肩部肌肉损伤、疼痛;走路姿势难看,髋关节、膝关节疼痛、足内翻等。”叶教授说,中风病人的康复训练就像教小孩子一样,要从翻身、坐、站、走练起,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

  叶教授还提醒,如果家里有中风偏瘫患者,切忌“超保护”。“包办一切”的照顾方式容易让他们低估自己的能力,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久而久之,不仅无益于功能恢复,还会导致原本就有的功能丧失掉。(本报综合)

2017年12月26日 星期

第07版:健康生活 上一版3  4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