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发布的新版美国高血压指南将高血压标准修订为130/80毫米汞柱,取代了以前140/90毫米汞柱的标准。这意味着高血压“门槛”下调,原本可归为“高血压前期”的部分人群,按照美国新指南,将正式跨入高血压患者行列。国内高血压诊治专家表示,中国高血压指南暂不会马上跟进修订,血压刚好超过130/80毫米汞柱的那些人也大可不必因为“一夜之间”成为高血压患者而恐慌。必须引起关注的是美版指南的导向,即高血压早期干预应摆到更重要位置。
A 美国下调高血压标准 体现早期干预的重要性
日前,2017年美国心脏协会科学年会正式发布新版美国高血压指南,对使用了近15年的高血压诊断标准重新修订。
新版指南中,高血压被定义为130/80毫米汞柱。120—129/<80毫米汞柱为血压升高;130—139/80—89毫米汞柱为1级高血压;140/90毫米汞柱为2级高血压。
指南协作委员会主席鲍尔·威尔顿认为,降低高血压的定义值,体现了早期干预的重要性,当血压达到130/80毫米汞柱就开始干预,可以预防更多的高血压并发症。
按照之前的定义标准,美国大约有32%的人患有高血压,而高血压是心脏病和中风的主要诱因之一。按照新指南,美国高血压患者比例上升到近46%。但威尔顿表示,达到1级高血压这一数值,并不需要马上吃药,而是警告病人,必须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通过减轻体重、更多锻炼、低盐健康饮食、戒烟戒酒,以及精神放松等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对血压可能进一步升高进行干预,从而降低危险。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副院长、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层高血压管理办公室主任蒋立新教授也表示,个人大可不必因为“一夜之间”就成为高血压患者而过度恐慌,即使您血压超过130/80毫米汞柱,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也并不意味着马上需要开始药物治疗,而是提醒您需要规律测量血压,并积极地改善生活方式。
“其实,此次修订只不过是弥合了指南与临床间的脱节,因为指南更新前,临床实践已要求血压在130—139/80—89毫米汞柱范围内的高危患者应进行降压治疗,把血压降低到130/80毫米汞柱以下。”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所长、瑞金医院高血压科主任王继光表示,此次重新定义只是再度强调早期干预的重要性,而非大众认为的颠覆性。
按照美国版指南的建议,如果患者有冠心病或脑卒中等严重心血管疾病,或10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风险大于10%,同时血压130/80毫米汞柱,就应考虑使用降压药物;如果没有此类疾病风险,起始用药的门槛仍是140/90毫米汞柱。
B 血压超过130/80毫米汞柱 心血管疾病风险明显增加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心内科副主任李勇教授在《文汇报》撰文称,多项流行病学和队列研究资料均提示,随着血压升高,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致死率均显著增加。
我国孙英贤教授团队完成的汇总分析研究发现,与血压<120/80毫米汞柱的人群相比,血压在120—129/80—84毫米汞柱的人群总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24%,脑卒中的风险增加35%,心肌梗死风险增加43%;血压在130—139/85—89毫米汞柱的人群,总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56%,脑卒中的风险增加95%,心肌梗死风险增加99%。各项研究均表明血压值超过130/80毫米汞柱的患者,心血管事件风险明显增加。
新近完成的降压临床研究表明,将收缩压控制在120毫米汞柱以内,对那些合并其他危险因素、且治疗前收缩压140毫米汞柱的患者,可带来更大的心血管获益。
因此,及早开始降压治疗,对真正需要降压治疗的人群而言,会使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大幅降低,获得巨大临床益处。
美国新版高血压指南明确指出,高血压是临床心血管综合征,对高血压干预越早越好。
李勇分析说,首先,该指南将高血压的定义更新为130/80毫米汞柱,无疑,对于患者的早期预防获益是肯定的。
其次,血压为120-129/<80毫米汞柱定义为血压升高,即提示血压不正常,需要进行生活方式的干预,包括限盐、减重、保证睡眠、工作节奏调整及增加运动等。这对年轻且工作忙碌的人群而言有重要意义,强烈提醒该类人群及早重视自身血压,并开始进行健康的生活方式管理,以此达到预防和延缓血压进一步升高和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效果。
新指南将血压130-139/80-89毫米汞柱定义为1级高血压,140-159/90-99毫米汞柱定义为2级高血压。此标准更加严格。如此建议可促进高血压患者和临床医生更加积极治疗高血压,及早启动强化降压策略。
C 防治着力点不同 中国指南不会立即修订
据了解,我国2018年将发布新版高血压指南,但多位专家表示,综合考虑中国国情、人种差异与循证医学证据,中国指南并不会马上跟进相关修订。
李勇表示,此次指南更新是基于美国国情及美国的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证据。我国尚无充分的研究数据支持,结合我国的经济实力和医疗保险压力,并不能完全支持我们采取同样的定义策略。
“指南更新应理性看待。”李勇称,我国高血压诊断标准维持在140/90毫米汞柱,有助于把需要治疗的患者及早纳入治疗。而血压控制目标值定义为130/80毫米汞柱,有助于提高血压控制达标率,且在安全有效范围内,可让更多患者得到更加积极的治疗。
他认为,未来的中国指南或可考虑该血压控制标准,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国医生和患者对降压治压的积极性,以便更好地控制逐年增多的心脑血管事件和心血管死亡事件。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副院长、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层高血压管理办公室主任蒋立新教授则强调,各国的经济水平和疾病整体负担等存在巨大差异,中、美两国目前高血压防控的着力点是不一样的。简单地说,美国高血压防控的现状是追求“更好”,而我国的当务之需则是如何在全国范围内尽快扭转高血压控制率低下的局面。
蒋立新团队近日在英国《柳叶刀》杂志上发表了有关我国高血压管理现状的文章数据显示,我国35岁至75岁高血压人群中,治疗率为30.1%,控制率仅为7.2%。相比之下,美国40岁至75岁高血压患者中的治疗率为73%,而控制率高达61%。
链接 ●知晓血压,健康第一步
中国健康教育中心近日发布《高血压患者健康行为指引》,为患者了解高血压疾病知识提供了更科学可靠的指导意见。《指引》首条强调,患者必须知晓自己的血压。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监测部副主任张梅表示,全国1/4人口患有高血压,但仅有不到50%的高血压患者知晓患病情况,并治疗高血压;在治疗人群中,只有1/3的人群控制了血压。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循证医学部副主任王文提醒,测血压是评估血压水平、诊断血压及观察降压疗效的主要手段。高血压患者应每天早晨和晚上测量血压,每次测量2遍—3遍,取平均值;血压控制稳定者,可每周测量血压一次。一般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65岁—79岁以上老年人收缩压应控制在150毫米汞柱以下,能耐受,可降至140毫米汞柱以下;伴有肾脏疾病、一般糖尿病或病情稳定的冠心病高血压患者,一般可以将血压降至130/80毫米汞柱以下,脑卒中后的高血压患者一般降压目标为140/90毫米汞柱以下。处于急性期的冠心病或脑卒中患者,谨遵医嘱。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