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上小学四年级的女儿跟我说:爸爸,我们怎么要读这么多书,真的好累。翻了翻孩子的书本,除了规定的课本外,还有不少课外读物。
看着精挑细选的一堆读本,一时间颇有点感触,遂对女儿说:姑娘,读书犹如择友,偶尔翻阅不作深入阅读属于点头之交,经常联系止于表面交往是泛泛之交,闲来无聊仅娱乐消遣属于狐朋狗友,案不离本又貌合神离是君子之交,一日不读如隔三秋者是八拜之交。
女儿似懂非懂间,我自己却感到汗颜,毕竟如今看书还没女儿勤快。
回想工作以来,对读书缺乏了热情与激情,一直在给自己找借口,工作累,工作忙,找不到符心意、合口味的书籍。
有夜深人静、气定神闲的时候,脑海也冒出些念头——人走的路一直在变,读书的口味亦是如此。其实什么也没有变,变的只是自己。读书不论贫富,不谈忙闲,有空即读,乃是上佳之选。每日必读八小时,体现出一个有识之人对阅读、对知识之渴望。读书不必论用途,可看之书比比皆是,大到哲思大论、鸿篇巨作,小到随笔杂感、三行情书,无一不可读。
书中滋味是什么?有人把抽象的阅读感受,转化为具体的味觉经验,借用古人诗句“有味诗书苦后甜”来谈读书。辣而有味,南方朔也;苦而有味,三毛也;咸而有味,杨牧也;甜而有味,痖弦后期的诗也;酸而有味,余光中晚期的散文也。顿时觉得,别人读书有方法。
究竟该怎么读?于是我上网一番搜索,找到了朱子的一段话,他说:“读书别无法,只管看,便是法。正如呆人相似,崖来崖去,自己却未先要立意见,且虚心,只管看。看来看去,自然晓得。”
细思来,深思去,感觉方法永远是别人的,起锦上添花之用。我觉得读书最大的特点是因人而异,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由于记忆力、知识积累量、阅读习惯包括身体的差异,方法实际上不存在定则。只要你愿意读书,愿意和书交朋友,又怎么会没有收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