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9日 星期
猫是固态还是液态?
——2017年搞笑诺贝尔奖盘点
获经济学奖的“摸真鳄鱼如何影响人的赌博欲望”。
瑞士苏黎世大学普罕博士在现场展示澳大利亚土著的乐器对睡眠呼吸暂停问题有帮助。

  还是熟悉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当地时间9月14日晚,“第27个第一届”搞笑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在哈佛大学桑德斯剧场启幕。

  它延续一贯的“一本正经中又流露出一点荒诞不经”的路线,照例以扔纸飞机作为开场,并捧出了一个很有“嘻哈”范儿的奖杯——一颗架着墨镜的流露出神秘气息的白色人头,上顶一个blingbling的红色问号。

  今年的主题,是“不确定性”。它给10个脑洞大开的研究授予了奖项,并一如既往地给出了10万亿津巴布韦币的“巨额”奖金。

  有科研工作者严肃地表示,其实,得不到诺贝尔奖,能得一个搞笑诺贝尔也不错呀。

  下面,我们鉴赏一下这次得奖研究的姿势水平。

  物理学奖:猫是怎么“流动”起来的

  对,没错,就是猫,就是你家主子,那个对两脚兽不屑一顾的高冷而又慵懒的生物。

  法国里昂大学的研究者Marc-Antoine Fardin用流体动力学来证明,猫可以是固体,又可以是液体,相关论文刊发于2014年,可以说是非常科学了。

  敲黑板,我们来简要复习一下这两个概念:固体和液体。简单来说,固体形状固定,而液体的形状则可以随容器不同而千变万化,很是灵活。

  不过,还得考虑时间的概念。作者在文中用了“底波拉数”,这是流变学中的一个无量纲。假设在时间足够的条件下,看起来最坚固的物体也会流动。可以说,万物皆流动。

  那么,猫是怎么“流动”起来的呢?作者在论文里附了14张图来论证他的观点。你看了图就觉得——简直太有道理了!

  图a,一只有着褐色斑点的小白猫,完美地把自己塞入了一个狭窄的抽屉;图b,一只体型庞大有着王者之气的灰猫,把自己的下半身坐进比它小得多的竹篮;图c,一只满脸茫然的长毛白猫,缩进了一个上窄下宽的玻璃杯……

  当然,在短时间尺度上,一只运动的猫,或一只站立的猫,还是固体。它什么时候成为“一滩”,什么时候重回为“一只”,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有很强不确定性。

  作者最后总结说,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猫极有可能为流变学研究提供丰富的模型。

  论文的最后一句话是这样的:近来在日本的研究建议,我们不应该将猫看成孤立的液态系统,而是将其看成能从环境中传递和吸收压力的系统。在日本,他们有猫咪咖啡馆,那些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的消费者,靠“吸猫”来赶走内心的焦虑。

  说的就是你们本人了对不对!

  和平奖:这根空心树干能“治”打鼾

  搞笑诺贝尔的和平奖,颁给了一项,关于打鼾的研究。

  不要在意打鼾会不会影响世界和平这种细节,反正打呼能引发夫妻和室友间的战争。所以,瑞士研究者的这项实验,整个闪动着“爱与和平”的光辉。

  他们发现,练习演奏迪吉里杜管,能够帮助改善较轻度的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不过,被试者也得认真学习——他们练习吹管子练了4个月,每天练习时间不少于20分钟,每周练习天数不少于5天。迪吉里杜管是澳大利亚土着部落的传统乐器,它通过截取1到2米长的桉树制作而成,传统的迪吉里杜管,实际上就是一根空心的树干。这乐器体积甚大,拿在手上颇有气势。

  在网上找了段吹奏视频欣赏,只见那美女的双颊不断鼓动,乐器发出一种没有曲调的、比隔壁邻居家装修时更为“气势恢宏”和“难以描述”的声音,总之闭上眼睛慢慢感受,还是似乎能体察到一丝野性的律动……

  演奏这种乐器,要靠嘴唇颤动和循环换气技巧。和什么都没干的对照组相比,学习乐器的打呼噜者,白天瞌睡少了,同住人对他打呼噜的抱怨减少了,在实验室里测得的各项指标也变好了!研究者推测,应该是吹奏迪吉里杜管锻炼了人们的上呼吸道,让他们摆脱了“睡眠终结者”的称号!

  不过,作者也坦诚地指出,实验规模还不大,这次他们只找了25个被试者,多样性也不够;下次还可以尝试加入练习其他乐器的对照组,来进一步验证实验结果。

  这项研究发表于2006年,算是历史悠久了。而且,它还出现在了迪吉里杜管的百度百科介绍里,简直是这种乐器的招生神器。不过,在中国,演奏它应该还属于相当冷僻的一种才艺。

  医药学奖:“黑”到深处自然“粉”

  每个人总有那么一些讨厌的食物,比如有些人不喜欢吃鸡蛋黄,有些人不爱吃香菜,恩,还有一些人,不喜欢吃芝士。

  喜欢吃芝士的法国里昂大学的研究者就想知道,那帮不喜欢吃芝士的人,看到芝士的图片,闻到芝士的味道时,他们脑内究竟会产生怎样的活动。

  真是一项相当需要被试人做出牺牲的实验。哦,补充一句,这项研究通过了伦理委员会的审查。

  首先,研究者在招募来的300多号人里,根据他们的食物偏好,选出“芝士爱好者”和“芝士厌恶者”,用当下粉丝圈流行的话来说,就是“芝士粉”和“芝士黑”了。

  然后,被试者需要饥肠辘辘地进入芝士闻味间,先闻各种不同的芝士味道,再配合图片一起“食用”,还要回答“喜不喜欢”“想不想要”这种“惨绝人寰”的问题。

  此时,脑部扫描技术就在观察这些人的脑部活动了。

  研究发现,对“芝士黑”来说,芝士根本不算食物!即使他们感到饥饿,但对于芝士,对不起,掌管食物的大脑区域毫无反应,摆出冷漠脸。

  而且,更有意思的是,“芝士黑”看到芝士时,脑内的奖赏通路同样会被激活。

  所谓奖赏通路,就是遇到喜欢的东西时,大脑会自动分泌一种让人感到愉悦的神经递质。比如,喜欢甜点的人看到蛋糕,大脑就会张牙舞爪发出指令:吃啊,吃了就很开心,很幸福!对,这可能就是你长胖的原因……

  可是,芝士,这种让“芝士黑”恨不得避而远之的东西,怎么还会激活他们脑内的奖赏通路?研究者解释,大概是“芝士黑”们正在享受讨厌芝士带来的快感……原来还有这种操作!

  该研究获得搞笑诺贝尔医药学奖,研究者发来一段视频作为获奖感言——他邀请大家去法国吃芝士。 (本报综合)

  延伸阅读

  它真的不只是为了搞笑

  今年的搞笑诺贝尔奖还有很多“看点”,摸活鳄鱼如何影响人的赌博欲望,获得了经济学奖;一个人端着咖啡倒退时会发生什么,获得流体力学奖;吸血蝙蝠食谱中的人血研究,获得营养学奖;双胞胎自己看照片其实也“傻傻分不清楚”,获得认知学奖;为啥老年人拥有大耳朵,获得解剖学奖……

  这些奇奇怪怪的研究,让人先忍俊不禁,然后让人击节赞叹。它们有的来源于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小细节,有的来源于和科学家个人紧密相连的小爱好,但它们都能通过科学家的妙手,变成一个个严肃的科学课题。搞笑诺贝尔的设立初衷,就是要鼓励那些使用不同寻常方法进行思考的研究。

  注意了,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或者纸质信件来提名,每年搞笑诺贝尔评奖委员会大概能收到900份提名。这个委员会的组成也是相当多元,有真诺奖获得者,有前任搞笑诺奖获得者,科普作家,运动员,公众人物等等。网站还介绍,“为了平衡,在每年决定获奖者的最后一天,也会随便挑个路人来参与评选。”

  也是很公平公正了。

2017年9月29日 星期

第07版:科教观潮 上一版3  4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