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23日 星期
坚守库岛的摆渡人
——记崇阳县青山镇尺冲教学点老师王值军
特约记者 沈二民 通讯员 张红雨 吴颖 李春
为学生上学摆渡

  22年,崇阳县青山镇尺冲教学点的学生走了一茬又一茬,老师王值军仍在只身坚守。22年从教,甘守清贫,扎根乡村热土,倾情奉献库区教育; 22年孤独,甘为人梯,舍小家为大家,大爱惠泽一方学子。他用一颗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的心,谱写了一部让人油然生敬的教育传奇。

  又是一个静谧而美丽的早晨,老师王值军娴熟地帮学生穿上救生衣,发动机船,在马达的轰鸣声中,满载一船的欢声笑语,一船的希望,向着朝阳的方向起航……

  “盈盈碧水连蓝天,渺渺白烟笼青山。”崇阳县青山水库景致壮阔而秀美。溯舟至库区上游,一座一面傍山、三面环水的小岛突兀而独立,岛上一幢斑驳的二层楼房和一面迎风招展的红旗分外醒目,这里便是崇阳县青山镇盘山村尺冲教学点——崇阳县最偏远的教学点。

  这里有些孤寂和简陋,因为只有1名教师和8个学生,而且地处孤岛,陆路要翻山越岭,水路全靠船运,但却又让人感觉温暖和感动,因为一位痴心坚守,只为让这里每个孩子都能就近安全上好学的好老师——王值军老师。

  得知我们的来意后,这位年仅40的汉子略显腼腆:“我做的都是一些小事,不值得宣传。”

  一穷二白建学校

  1995年,王值军师范毕业,作为科班毕业的学生,听从领导的安排:“盘山教学点全是民办老师和代课老师,你去那里教书,把当地的教学质量搞上来。”王值军二话没说,卷起铺盖就来到盘山教学点。一到学校,他被眼前的境况惊呆了:教室是借用当地农民的几间土坯房,黑板斑驳脱落,学生的课桌“缺腿少胳膊”,教室四面墙壁千疮百孔。而他的寝室里连一张床也没有。

  “说真的,当时我想打退堂鼓,但是,看到孩子们纯朴的脸庞和充满求知欲的眼神,我留下了。”王值军说。

  这一留,就留下了22年。

  1998年暑假,一场大雨将盘山教学点的“教室”冲倒了。没有教室,意味着五六十个学生每天要乘船两个多小时到镇上读书,既不安全也不方便。王值军发动当地村民建造学校,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

  “最艰难的是当时建造房子缺少木材,要到距离盘山村近20公里的山上去弄。在山上砍伐好树木,但是树木太重太大,无法运到山下。只好等着下大雨的时候,山洪爆发,利用水的力量,把树木运到山下。”王值军在介绍的时候,怕记者听不懂“水运”树木的方法,王值军补充说,“类似于放排。”

  在一次“放排”的过程中,王值军没有站稳,整个人从山崖上跌入洪流中,浑身湿透,磕破了头,鲜血直流。本该住院治疗的王值军在医院简单包扎后,第二天又回到了学校的建设中。整个暑假,王值军连同村民一起,没有休息一天,终于在当年的9月1日建成了一栋简陋的教学楼。

  坚守库岛廿二载

  22年来,王值军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献给了库区教育,献给了他喜爱的孩子。在学校,他既是校长,是老师,又是保育员,更是工友,还是开船的机长,甚至还要承担起妈妈的角色。盘山村村民居住分散,有的学生上学要翻过三四个山头,有的还要划船走几里水路,别说是年幼的孩子,就是大人也吃不消。一到库区洪水季节,道路被淹没,孩子们就得等王老师开船去接学生到校,晚上放学又开着船一个一个地把学生安全送到家门口。

  期间,青山镇几任教育组组长都要把他调到镇上学校去教书,一想到当地村民和孩子,他都婉言拒绝了。2005年,王值军师范的一个同学调任崇阳县组织部长,在一次同学聚会上,王值军的同学说可以帮忙调到县城教书。他毫不犹豫地说:“这里情况特别,条件不好,我习惯了,别人来了我不放心。”这样的机遇,王值军再次拒绝了同学的好意。

  虽然地处库区,但是由于学校建在半山腰,山上没有水源,用水要到500米处的山下去挑。每天天一亮,他就爬起床,拿上扁担水桶去挑水,平时一天跑5趟,夏天用水多,一天要跑8趟。由于路窄、坡陡,不知摔破多少水桶,不知摔过多少跤,受过多少伤。挑好水,又得为在校住宿的学生烧水、做饭、洗衣服,还要划船去接附近的几位学生来校……忙完这些,王老师才开始一天的教学。22年,天天如此。

  妻子病故未送终

  在采访中,记者问到王老师的爱人,这位敦厚的汉子,眼睛湿润了,声音哽咽着:“我的爱人在2007年病故了,只有23岁。”

  2007年春天,王值军的妻子身患癌症,在武汉同济医院做手术,他在武汉服侍妻子一天后便委托岳母照顾,匆匆赶回学校给学生上课。后来,妻子病情恶化,转回县医院治疗。11月30日,星期天,为了不耽误学生上课,他两点半乘船进学校(因为过了两点半,就没有船进入盘山村了)。当天下午5点半,他的妻子宫颈大出血,抢救无效病亡,享年23岁。直到第二天中午,王值军才得知妻子病故的消息。他绕道通城县骑着摩托车带着两岁的儿子赶到县人民医院,在医院的太平间里才见到妻子的最后一眼,那也是儿子见亲生母亲的最后一面。

  “我最愧疚的是自己的妻子,生病期间没有好好照顾,去世的时候也不在床前。”王值军说着,已经泪流满面。

  自妻子去世后,他一直独自一人拉扯着孩子,同时,也把家搬到了岛上。期间的辛酸苦辣,我们可以想象得到。但是,王值军没有落下学生一天课。

  儿子读四年级后,王值军把儿子寄养到姐姐家,同时还要照顾三位年迈的父母。一是自己亲生的父亲、母亲,二是抚养自己长大的养父,三位老人均已80高龄。平日的工资,除了给三位老人和自己的儿子做生活费外,基本上没有半点积蓄。几年来,自己从来没有添置过一件衣服。

  “现在,我一般是半个月或者是一个月下一次岛,把家里的父母、孩子安顿好,其余时间,基本上在岛上度过。”王值军说。

  爱生如子无怨言

  随着经济改善,不少库区村民已经搬到镇上或县城,教学点规模也由当年的五六十人到现在的十来人。每年的十来个小孩,都是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全部由爷爷奶奶照管。王值军把自己全部的爱倾注在学生身上。除了上课、备课、辅导学生,他还要给学生做饭、烧水、洗衣服。

  有一天,5岁的沈伟松深夜拉肚子,把被子衣裤全弄脏了,他赶紧爬起来烧水给小伟松洗澡、给他喂药。山里孩子穷,只有一套冬装,他把伟松的衣被洗干净,在火塘边烘烤,等衣被烤干,天都快亮了。当他给孩子换上洗得干干净净的衣服时,孩子仰起小脸,眼里含着泪花说:“老师,你比我妈妈还好”。

  一个星期一,学生王伟不知道什么原因没来上学。当日送学生回家的时候,王值军来到王伟家中家访。王伟的妈妈告诉王老师,小王伟在早晨被邻居家的狗咬了。王值军问:“孩子打了狂犬疫苗没?”“这点大事,要打什么疫苗啊!”王伟的妈妈说。王老师一听,时间还没超过24个小时,马上自己掏钱开着租来的船把王伟送到镇医院打疫苗,又在黑夜水雾中把王伟安全送回家。半夜回到学校的时候,住宿的学生已经泡方便面吃了,而三岁的儿子抱着没吃完的方便面脸上挂着泪水,坐在椅子上等爸爸睡着了……

  王老师平时生活非常节俭,他家最好的物件是一台彩色电视机,这还是为了让住宿的学生了解外面的世界而买的。可是他对孩子从不吝惜,每周总会多次自掏腰包托人从山外买来荤菜、时令蔬菜为学生加餐,增加营养,平时出差也总不忘为学生带点常备药回校。他的家里有三个大小不一的百宝箱:一个百宝箱里装有体温计、感冒药、消炎药、纱布、胶布……;一个百宝箱里是一叠叠有着鲜红分数的试卷、计分册、备课本、日记本;还有一个大大的百宝箱,里面有五颜六色夏天、冬天的衣服、袜子、裙子……。

  库区学生梦成真

  岛上的学生走了一茬又一茬,王值军依然坚守在自己的三尺讲台上。22年来,一提起王值军老师,当地村民总是竖起大拇指:“王老师是好人啊,是我们的恩人啊!”留守儿童的父母打电话给王老师,说得最多的就是“谢谢”。

  现在的盘山教学点,一共3个年级11个学生,其中一年级有5个学生,二年级2个学生,另外4个学生其实是读一二年级的哥哥姐姐带过来的,算是学前班吧。每年开学,王值军到学生家中走访,学生沈阳的奶奶说:“王老师,我家沈阳在你学校读书,顺便也把沈依带去吧,学多学少我们不在乎,关键是一个孩子在家没伴玩,我们年龄大了,也带不了。”就这样,几户人家都把最小的孙子送到了王值军的教学点,王老师的学校又多了个“学前班”。

  “村民信任我,孩子们喜欢我,我真舍不得他们。”王值军面带微笑。

  虽然只有11个孩子的学校,但在教室,我们发现课表上课程开设齐全,音乐体育美术每个年级都开设了,国学经典课程也在其列。复式班教学,教学任务繁重,但王值军安排得当,讲课认真,学生成绩优异。2008年,崇阳县全县抽考,王值军所带年级名列全县第三。近几年,他的班级在全镇也是一二名。

  教学点旁边住着一位80岁的王奶奶,儿孙都在外地打工。每天空余的时候,王值军给老人挑水,有时候把学生带过去陪老人说说话,摘摘菜,让老人享受天伦之乐。遇到大雨或者大雾天气,学生无法回家,王值军便带着四五个男生睡觉,女孩子就在老奶奶家睡。

  “库区的孩子很纯朴、懂事,遇事只要讲道理,同时通过《弟子规》、《三字经》中的小故事,告诉他们人生哲理。”王值军说,“他们对王奶奶很好,这就是现实的传统美德教育。”

  “别看这个小学校,还出了十几个大学生,王丹考上了武汉科技大学,王淼考上了南昌大学,李哲考上了武汉大学,王哲考上了哈尔滨大学……”说到这些学生的时候,王值军脸上充满了自豪,“我从一年级教到六年级的学生刘志超,现在咸宁市人行工作,2009年暑假专程到这里把我接到温泉去玩,一共玩了四天。”

2017年8月23日 星期

第12版:崇阳周刊-教育园地 上一版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