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23日 星期
省级非遗通山采茶戏代表性传承人柯于朴
唱尽繁华犹抱朴
图/文 记者 李娉

  传承人名片

  柯于朴,男,1952年生于通山县燕厦乡燕厦村,初中文化程度。1982年柯家戏班重建,柯于朴任班主,带领戏班每年演出多达200余场,反响热烈。2008年柯家戏班改为柯家采茶戏剧团,柯于朴任团长至今。

  柯于朴擅长扮老生一角,正腔和彩腔都能够熟练把握,转换自如。在精研唱腔的同时,乐器方面也技艺精湛。锣、边鼓、平板、流子、闷板、长锤等多种乐器,他都能够根据演员唱词和节奏轻松伴奏,配合紧密。

  他每年组织公益演出100余场,积极参加通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活动。演出之余,培养柯家戏班演员20余人,其中柯大菊、柯又清等成为戏班第四代传承人和主要演员。

  2014年9月,被命名为第四批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非遗项目简介

  通山县茶叶种植始于唐朝,盛于清代。每逢采茶季节,男女青年遍布茶园,放歌于碧绿丛中,这些歌始称“采茶歌”,是采茶戏的来源。

  采茶歌不仅在思想内容、文学语言等方面为采茶戏的形成开拓了道路,而且在音乐曲调方面为采茶戏奠定了基础。后来,受黄梅、武宁等地采茶戏及汉剧的影响,通山采茶歌逐渐形成具有独特风格、强烈地方特色的地方戏曲——通山采茶戏。

  通山采茶戏,分为南北两路发展传承:南路流传于富水河南岸,北路流传于富水河北岸。北腔比较粗犷,南腔较之婉转,共同特点是锣鼓伴奏,一唱众和。

  据统计,采茶戏共有传统大小剧目一百多出,表演上分生、旦、净、丑行当。腔调分正腔和彩腔;乐器有边鼓、堂鼓、大小钹、云板;服装多用农村妇女服装或少数褶袍,把子套路也是极简单的“杀麻雀”。

  2013年年底,通山采茶戏入选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记者:“在生、旦、净、丑这些行当中,你最喜欢扮演哪个?”

  柯于朴:“所有台本中的所有角色,我都喜欢,也都扮演过!”

  记者:“您从15岁开始唱戏,今年65岁,唱了整整50年?”

  柯于朴:“是的,我感觉现在越唱越有劲儿!”……

  8月2日,在距离城区远之又远的通山县燕厦乡燕厦村,65岁的柯于朴骑着一辆电动车赶到村头的小卖铺接受采访。远远近近的观察,他都是一副360度全方位朴拙农民模样,却在言谈中显现出毫无违和感的“艺术气息”。

  生活简朴 只要有戏可唱

  画外音:“柯于朴是我大伯。他太喜欢唱戏了!天天在家唱,夜里也唱,唱累了就买碗泡面吃。”柯于朴的侄女陈海蓉说,大伯生活简朴,就是个典型的农民,只不过“恰巧”会唱戏而已。

  8月2日大早上,采访车走了高速走国道,走了国道又上高速,最后穿过弯弯绕绕的村级公路,来到通山县燕厦乡燕厦村。在联络了十几通电话之后,这个陌生的村庄仍旧让我四顾茫然,于是,我跟柯于朴约定,在村头的小卖铺接头。

  小卖铺可是个热闹的所在。听说记者要采访柯于朴这个“当地名人”,买东西的、扯闲话的村民们七嘴八舌地介绍起来,多数说他戏唱得好,“扮什么像什么”,也有说他肯帮人,“是个大好人”。大家正说得起劲儿,柯于朴骑着电动车赶到。小卖铺店主拿出几把木椅,大家坐下聊。

  1952年出生于燕厦乡燕厦村的柯于朴,虽然只有初中文化程度,但他嗓音条件好,聪颖好学,“一学就会”,先后得到柯亨政、柯于书、柯亭兴、柯谱亭等戏师的教授与指点,唱腔专业规整,正腔和彩腔都能够熟练把握,且能够做到角色自如切换,尤其擅长扮老生。

  “我15岁就进了公社宣传队,样板戏、京戏、汉戏、黄梅戏、采茶戏,都唱过!”柯于朴说,唱戏已经融入他生活的点滴之中,每天早早晚晚都能唱戏,日子就快活。特别是晚上,先守着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看名家唱各种剧,“看完之后自己唱,唱累了就吃一碗泡面,逍遥美哉!”

  为人浑朴 一心苦练唱功

  画外音:“柯于朴是一名全方位发展的采茶戏演员,精研唱腔的同时,在乐器方面也技艺精湛。锣、边鼓、平板、流子、闷板、长锤等多种乐器,他都能够根据演员唱词和节奏轻松伴奏,配合紧密。”通山县非遗保护中心主任谢志兵,曾负责柯于朴的省级非遗传承人申报工作,对其十分了解。

  最初的燕厦柯家采茶戏班,组建于1953年,演出的传统剧目有《卖花记》、《罗帕记》、《血掌印》、《玉带记》等20余种。戏班多在燕厦周边地区演出,每年达300余场,因此深得当地百姓喜爱,特别是在燕厦村,村子里有60%以上的人能唱上几句。

  “村里会听、懂戏的人还挺多,我又是带头人,所以要样样都行,不然人家不服你!”柯于朴说,几十年来,他每天都坚持练功,一个人的时候,或者是高兴的时候,就唱台词最难的录魂腔《十八板》。“身段、手法,都要不间断地练习,不然就生疏了,也不容易投入角色,效果就难说。”

  柯于朴的主职是扮演丑角,年轻时没少演武打戏段,什么燕子翻身、一字腿等等,都不在话下。甚至,他还男扮女装唱过旦角《穆桂英》!无论什么角色,他在台上总是行云流水,演绎到位,他的唱腔也总是根据情节情感转换自如,令观众听来如痴如醉,如临其境。

  如今,柯于朴年事渐高,但他曲不离口,一有时间就琢磨唱腔如何更加精准传神。“身为团长只说不唱,人家不服气。”去年年底排练时,有人“怼”他“就只知道说”,认为穿戏服与不穿戏服感觉不一样,他二话没说,换上戏服就开唱,“把几个年轻人都看傻了!”说到这里,柯于朴有些小得意,抑制不住地唱出声来:“唱起茶歌喜盈盈,锣鼓敲上九天云……”

  梦想质朴 惟愿后继有人

  画外音:“柯于朴不仅是我们乡里的文化名人,还是个特别有担当的非遗传承人。” 燕厦乡2016年分管文化的副书记吴烽介绍,在去年“主题党日+”活动中,柯于朴带领大家用采茶戏的方式唱红歌,并将精准扶贫内容镶入唱词中,受到当地老百姓的热烈欢迎。

  1982年,柯于朴成为戏班领头人,直至今日。他带领戏班多在燕夏周边地区或远至阳新、江西瑞昌等地演出。此外,每年组织到周围乡镇公益演出100余场,积极排演节目参加每年通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活动。

  “无论外界如何变化,我们柯家采茶戏团是打不垮的戏团!我们会一直唱到底!”柯于朴认为,采茶戏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老百姓易懂、易学、易引发共鸣,有相当扎实的群众基础,所以,更要趁着这好形势搞好传承,“通山的乡村文化阵地,你土生土长的采茶戏不占领,就会有其他不健康的文娱活动入侵进来。”

  演出之余,柯于朴精心培养出20多名接班人,最年轻的女孩子叫陈华丽,出生于1989年,唱旦角。“我有点小私心,希望乡政府给予资金扶持,把包括我那个会唱又爱唱的小女儿、今年31岁的柯华燕在内的六个年轻人,一道送到专业学校去好好培训一下,让采茶戏更快更好发展。”

  柯于朴坦白讲,自己虽生性乐观,但也改变不了逐日老去的自然规律,希望政府提供更多实际扶持,让戏团年轻人在艺术上有更多提高的机会,“最好是能培养出几个会创作的苗子,那,我就能顺顺当当地退休罗。”

2017年8月23日 星期

第04版:文化时空 上一版3  4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