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久不歇,天地与人都难免弥漫着郁郁之气。直到6月15日下午,跟随“小李飞刀”来到赤壁官塘驿镇幸福堰村,踏进胡志才的“半亩塘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地盘,才顿觉阴霾尽散,天地廓然无累。
胡志才,这个出生于1987年、致力打造田园生活的年轻人,该有些什么样的故事呢?而他心心念念向往、一心一意建造的文化庄园,又会是什么样?
A 四处寻觅 潜心民俗搜集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是如今“半亩塘”的真实写照。
在胡志才到来之前,这儿只是赤壁市官塘驿镇幸福堰村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地处,老百姓称之为“三角塘”。像所有南方村庄的边缘地带一样,她山水相绕、孤独而落寞地美丽着。
变化是从2016年5月发生的,当胡志才一眼相中这块“风水宝地”,又顺依地势填掉三角塘的两个角,“半亩塘”就诞生了,他成为当仁不让的“塘主”。
塘主不会空手前来,而是带着他的宝贝们:倒塌了的老房子里扒出的老房梁、旧门板,被束之高阁的犁、耙等耕作农具,废弃的织布机、旧桌椅,缺边少角的陈年瓦片以及坛坛罐罐,还有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各类老树墩、旧竹筒……
“这些东西,涉及旧时衣食住行各个方面,有30多个品种、2000多件,是我花费30多万、用了七八年时间,从咸宁周边乡村搜罗来的。”胡志才说,每样老物件都有其独特的民俗风情,任其风吹日晒地腐坏掉,简直是暴殄天物。
“最初想到要搜集老物件,是2010年底,当时我在咸安大幕帮人家做木雕,无意中在一栋倒塌了的老房子里看见,有些非常精美的老房梁、老花板,零零散散地被丢弃在那里,实在太可惜了。”胡志才请了两个帮手,一起把倒塌的老墙搬开,如获至宝地捡回那些行将腐坏的老房梁。
没想到这“一捡”就收不了手,为了拥有更多的老物件,胡志才四处寻觅,足迹遍布咸宁周边所有乡野。有时在外地做事,也不忘随处搜罗,只要心怡的物件,花再高的价钱也会带回来。
B 沉迷改造 醉心风物新生
“这些老旧的民俗器具,貌似没有了利用价值;辛辛苦苦地收集回来,如果只是挂在墙上、摆在屋角,也还是一件件‘废物’——这当然不是我的初衷。”胡志才说,是艺术人的原始情怀,使得自己有热情不断收集,而他收集的本意,是要让这些民俗风物重获新生。
时隔八个年头,胡志才仍然能够清晰感知到,第一次搬开垮塌的墙土、捡回老房梁时的喜悦心情,他将灰扑扑的木段一遍遍冲洗、清理,直到花纹重现;之后防腐处理,重新做了底座,再顺着房梁原先的纹路,雕刻出栩栩如生的花朵……
在半亩塘地界,随处可见这样重获新生的风物。
展览馆的大门是用老门板改造的,坐的椅子是用废旧木板、犁耙拼制而成的,摆茶道时垫放杯子用的是废弃织布机零件;而曲径通幽处,在马匹用过的石制食槽里、破败的瓦罐里、截断的木桶里,等等,几乎在你能想象得到的所有旧时老物件里,都能长出油绿的草、开出各色的花。
胡志才的创意,受启发于广东潮州,当地有很多老街、老房子,民俗风物随处可见,但又不是单纯的展示,而是经过巧妙的改造,重新融入生活。他认为,咸宁文化底蕴深厚,而且还保存有很多地域特色明显的风物,民俗文化的二度开发与利用,刻不容缓。
端坐在旧门板改造的茶案前,低头细致摆茶道的胡志才说:“我要做和我想做的,就是把来源于生活的艺术再还原于生活。因为艺术只有存在于现实生活当中,才能保有不绝的生机活力。”
C 蓄意积淀 痴心田园生活
其实,最初搜集整理民俗风物时,胡志才想做的不是艺术馆,而是一个独具鄂南特色的四合院。他一边付诸行动一边扩展思维,最终在2016年5月拿下半亩塘这块地,之后,决定成立“半亩塘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意在将艺术与生活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建造一个属于自己、属于同道之人的乌托邦。
这个乌托邦最重要的载体是艺术馆,馆藏将融根雕、油画、民俗器具、废铁艺术以及奇石为一体,由此提倡一种崇尚原生态的生活理念。
“我一面做一面不断学习、思考,由此衍生出一些相关的田园生活要素,比如建造素食馆、巴士旅馆、水泥管胶囊房,等等。”胡志才说,他理想的田园生活,是要远离城市喧嚣又不失生活品质。
截止日前,胡志才已经投入500多万元,买下的40多亩地也有一半已经初步成型。此外,他还租下了附近100多亩林地,打算建造果园。“其间也遭遇过经济压力,我想,前行路上总会有坎坷,但船到桥头自然直,做想做的事情,承受能承受的压力,生命才有价值。”
当天,记者踏进那辆由报废的双层巴士改造的巴士旅馆,但见一层有厨房和卫生间,还有品茶聊天的客座;二层有卧室有书房,还有明亮的观景台。
如果你愿意,可以留下喝一碗砂锅熬制的扇贝粥,看着池塘里自由游弋的白鸭子,听闻着窗外远近鸟儿的啾鸣,于恍惚间真实感受“田园”二字的勾人魅惑,不由想到苏轼所着的《鹧鸪天》: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胡志才的文化庄园,就是这样的情形,具有如此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