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15日 星期
6月12日,12位院士专家团来咸,开展为期一周的项目论证、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学术交流活动;4月28日,中国科学院院士邓子新来咸建立院士工作站,我市桂花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由此应运而生——
院士专家为何频频来咸宁?
记者 饶红斌 吴钰

  6月12日,中国科学院院士、生物信息专家陈润生,中国工程院院士、 污水处理专家彭永臻等12位院士专家组团来咸宁,开展为期一周的项目论证、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学术交流活动。

  视野回溯到4月28日,中国科学院院士邓子新来咸建立院士工作站,以“基因组分子设计育种技术”在桂花育种、分类、资源发掘等方面的应用为突破口,促使我市桂花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应运而生。

  究竟是什么原因,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多位院士专家频频来咸?

  细细推究过来,答案很简单:

  真心重视人才。“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这是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的共识。咸宁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对高层次人才、高精尖技术项目的需求尤为迫切。以此次活动为例,我市主动赴北京市人社局进行沟通洽谈,组织各地各部门积极发动本地本领域企事业单位等用人主体,围绕产业导向、科研方向和技术需求,认真查找制约我市经济发展、科技创新、转型升级的重点难点问题,提出高端人才智力需求102个,让高端人才有了用武之地。

  实意厚待人才。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先后出台了“南鄂英才计划”、“创新创业先锋行动计划”等一系列人才优惠政策,投资100余万元建成“梦香城·咸宁市人才创新创业超市”,全市共新建众创空间、梦想小镇、未来街区22个,成立了专家服务中心、青年企业中心等专业人才服务机构,全力提供人才住房保障、配偶安置、子女教育、医疗保健等服务。

  平台绝对优势。咸宁作为湖北的南大门、武汉的后花园,旅游资源富集,区位优势明显,自然环境优美,有着“香城泉都”的美誉,宜居、宜业、宜游。荣膺中国最具成长力创新型城市、中国魅力城市、全国最适宜人居城市、全国首批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全国第二批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称号。

  特色确实独特。咸宁的绿色资源好。拥有长江、湖泊和山林,是中国的楠竹之乡、桂花之乡、茶叶之乡、苎麻之乡、温泉之乡。咸宁的产业基础好。特别是在打造智能机电、“互联网+”、绿色食品饮料等支柱产业,应急装备、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新能源、节能环保等先导产业,文化旅游、大健康产业、金融服务、现代商贸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产业特色和优势。

  科研成果频出。近年来,伴随精华纺织、科亿华科、智敏农业、平安电工、中能锂电等31个院士专家工作站的成立,以及姜道宏、姜德生、印遇龙、黄云辉、王行国、余龙江、章方良、龚自明、赵书红等31名院士、国家和省“千人计划”专家,以及博士生导师教授来咸宁与企业结成科技创新“对子”,形成研发成果45个。其中“苎麻微生物脱胶技术及废水循环利用”项目,荣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生物脱胶应用与开发技术”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

  校企形成共赢。湖北精华纺织集团与华中科技大学合作,研发项目使每吨麻的加工成本下降了400余元,而且生产的精干麻技术指标国际领先。羊楼洞茶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加工岗位科学家、中国茶叶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茶叶产业链首席专家龚自明的指导下,先后成功开发出“传奇风范羊楼洞青砖茶”、“容和华夏羊楼洞青砖茶”等系列青砖茶新产品,使公司年销售收入提升至1.5亿元。近年来,我市“院士专家工作站”培训企业科技人员1150多人次,完成“金桥工程”51项,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打造了服务本土科技型企业的新品牌,为企业增加了显着的经济效益。

  产、学、研、用一体化系列在咸宁有效贯通,良好的环境让院士专家在咸宁找到了新的舞台。也就难怪院士专家要频频来咸宁!

2017年6月15日 星期

第02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