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已过了而立之年,读过的书也不少,心里始终不变的挚爱,依然当属《红楼梦》。
大学毕业后,曾当过四年老师,三尺讲台之外,我度过了一段最闲适、最轻松的时光。正是那几年,《红楼梦》成了我案头枕边必不可少的书。
喜欢《红楼梦》,因为这差不多是我第一部不带功利心去读的大部头巨着。十几年寒窗苦读,阅读总要跟“考试”挂钩,以至于不敢让自己的想法跳出“框框”之外。记得高中学《林黛玉进贾府》一文,老师概括王熙凤的人物形象,大抵是“不学无术、曲意逢迎、见风使舵”等等,总之这是一个不怎么可爱的人物。当时心里非常困惑,这么会搞气氛的凤姐,应当是很可爱的呀?大学毕业后再读《红楼梦》,部分理解了老师当年给王熙凤的“画像”,但每次凤姐出场,心里依然会忍不住雀跃,恰印证了红学家的那句话:“恨凤姐怨凤姐,不见凤姐还想凤姐。”
喜欢《红楼梦》,因为每次读这本书,就会感受到什么叫做满纸墨香。尽管我勉强算得上一个爱书之人,但是对文学的鉴赏能力,内心依然充满了自卑。那种感觉,颇有点类似香菱学诗的时候,“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每次细细品读《红楼梦》,总有一种口齿留香的感觉。黛玉的《秋窗风雨夕》,“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愣是引诱着我把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找出来,两篇一起背诵。
从二十三回到七十四回,曹雪芹描写大观园中的生活,足足用了五十二回,这也是令我百看不厌的剧情。宝钗戏蝶、黛玉葬花,海棠社成立、栊翠庵品茶,芦雪庵联诗、暖香坞制灯谜,湘云醉眠芍药茵、湘云情解石榴裙……在大观园中,宝玉度过了最忘情放纵的岁月,黛玉、宝钗、湘云、探春诸美,也度过了少女岁月里最轻松无忧的时光。每每读到这些,就心里发痒,恨不身为园中人。
每次翻阅《红楼梦》,都特别执着地只看前八十回。更喜欢这种无言的结局。金玉良缘也罢,木石前盟也好,抑或宝玉和湘云也好,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部《红楼梦》,何必去迷信权威的解读呢?
由此想到,读书也是如此。为了喜欢而喜欢,何必去问理解的深度、阅读的高度?能够轻松自在地徜徉于文字间,便是精神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