蒿子粑,很小就听老人们说过,解放前一些穷苦人为了生存常用野蒿子加米粉做成粑充饥;学生时期也吃过蒿子粑,那是学校进行忆苦思甜教育;成年后再吃朋友做的蒿子粑,顿感其味道之鲜美,让我回味无穷。
同事见我热情高涨,送我米和蒿子,并教我制作方法。
做粑的工序繁多、细琐。首先把配好的粘米、糯米打成粉;洗净蒿子,焯水去其苦涩味,然后刀切或机搅;再将米粉与蒿子搅和均匀;最后将其捏成团,上蒸锅蒸十分钟,出锅的粑清香扑鼻,味道甘甜滑润。另外,还可根据个人喜爱,在和好的米粉中添加各种佐料,如:腊肉、咸鸭肉、火腿、鸡蛋等,再放到锅里煎或炸,起锅的粑黄中泛绿,外皮香酥无比。
蒿子粑的配料和工艺都很有讲究。糯米少了,粑就缺黏性,没滑润感;蒿子多了,吃起来又没嚼劲;蒿子少了,出锅的粑会乏香味和色泽,而且粑还乏柔糯感;水多了,要么粑捏不成团,要么出锅的粑不成形;水少了,出锅的粑又太硬,无滑润感;做粑时,手上要抺上少许食油,出锅的粑不仅不粘连,还色泽鲜亮,让人食指大动。
蒿子粑不仅是绿色无公害安全食品,而且还是保健养生的佳肴,具有祛风除湿、利尿消肿、凉血止血、补中解毒、益肺之功效。每天早上,蒸或煎上几个清香可口的蒿子粑,冲上一杯奶粉,再用一小碟腐乳、豆酱或麦酱下口,绝对是享受!
据说,吃蒿子粑不仅由来已久,而且还是纪念英雄的一种方式。
早在东汉时期,人们为了寄托对一代英才周瑜早逝的哀思,每逢清明时节,便采摘鲜嫰的蒿子尖和以米粉做蒿子粑吃,如同每年端午吃粽子、赛龙舟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一样。
吃蒿子粑,也是安徽江淮,江南一带汉族民间传统风俗。传说,“三月三”是一切亡灵的节日。这一天家家户户吃蒿子粑,为的是纪念死者,同时祝愿人人健长寿,不为邪恶所侵。
千百年来,经过一代代民间人的传承,蒿子粑已从过去赖以充饥的自然食物到如今餐桌上让人垂涎欲滴的美食,并且还走上了央视《舌尖上的中国》,其间不仅承载着对英雄的缅怀,更蕴涵了中国人的烹饪智慧。
闲暇之余,约几个朋友到荒山野岭采摘蒿子,不仅强健了身体,还感受了返璞归真的乐趣。赠几个蒿子粑亲朋好友尝尝,不仅是友谊的交结,更是对传统美食的传播。为此,我乐此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