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8日 星期
人才莫重“引”轻“挖”
廖双河

  近年来,一些地方每年列出专项编制,用于引进急需专业人才。其实,本地“和尚”同样会念“经”,关键是在于怎么用。

  透过一些地方人才“引进热”,不难看出其背后的原因。首先是用人机制有缺陷。外来人才能享受编制、工资、住房等一路绿灯,而本地人才却无此待遇,总喜欢在身份、编制、资历、学历等问题上转圈圈。二是用人体制不完善。人才好不好,实用不实用,不是通过一二次考试就能发现的。人才招聘进来,到底能不能派上用场,还要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考验。三是用人观念有偏差。有的领导总爱盯人家的人才,而对身边的人才关心不够、发现不够,致使许多土生土长的“卧龙”长期“躬耕南阳”,不少“千里马”只得远走他乡。

  事实上,“挖掘内才”才是用人的主途径。因为,使用本地人才投资小、见效快、根基牢。不会像引进的人才那样,过分强调待遇,也不会因嫌弃“舞台”太小而随时离“巢”。同时,可以激励本地人才成长。

  引进人才与本地人才之间、生活待遇上的鲜明落差,会让本地人才寒心,甚至“出走”。而重视本地人才,则能产生“酵母效应”,使本地形成各种人才群落,促进事业整体发展。 (作者单位:通山县政府办公室)

2016年11月28日 星期

第05版:科教观潮 上一版3  4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