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9日 星期
抗洪救灾,一线写担当
——本报记者参与防汛救灾报道日记摘登

  前言:

  “十路记者向您报道咸宁暴雨” ……

  6月底以来,连续6轮强降雨造成我市江、河、湖、库全线告急。在全市上下众志成城抗洪救灾的战役中,新闻工作者在另一个战场同时打响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新闻宣传战。

  灾情就是命令。本报记者编辑闻“汛”而动,在最短时间内制定报道计划,调集采编力量,形成强大报道阵势。

  规模空前,本报每天派出10路记者从不同地域不同角度及时报道;

  形式创新,实时直播方式将大量的图片、文字、视频展现给受众;

  ……

  一篇篇带着温度的稿件,一幅幅充满热度的照片,及时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为抗洪救灾凝聚了强大的正能量。

  一次次在浑黄的洪水中趟过,一回回徒步长江大堤,在风雨的冲刷下书写记者的忠诚,在烈日炙烤下磨炼职业精神。

  回味我们在一起防汛救灾的日子,更多的是感动、是激励,是继续前进的动力。

  我是新闻突击队员

  记录者:夏正锋 本报摄影部副主任

  背景介绍:危险、灾难,是摄影记者最大的考验。在全市汛情全面告急的情况下,夏正锋一天也没有放松。随时备好雨衣、胶鞋,带上10几斤的相机和航拍器,享受报社给予的特殊待遇——防汛专车,夏正锋一连20天都出现在最危险的地方,被称为记者中的突击队员。

  7月3日 星期日 暴雨

  昨天下午5点多,接到黄胜社长的电话:嘉鱼县簰洲湾、潘家湾等乡镇暴雨成灾,必须尽快到一线采访,做好图文报道。

  早上7点半,我和记者部主任向东宁、见习记者马丽娅准时出发。

  在车上,向主任和我们开了一个简单的策划会:先大体上采访受灾整体情况,以抢险、救灾为主,重点发掘救灾故事。图片主要以灾情和干群的灾后行动为主。

  有了策划就有了方向。我们先后来到渡普镇、潘家湾镇、簰洲湾镇几个灾情最严重的地方。每到一个受灾点,我用手中的相机全方位地做好记录,不管是有现场的还是空镜头,多拍点,可以留存作为资料。

  簰洲湾镇是内涝最严重的乡镇,加上不断逼近警戒水位的江水,防汛形势严峻,可谓是“内忧外患”。镇里的干部基本上都在外面忙着防汛。镇党委书记余学文接受我们采访时,眼睛通红,坐在椅子上的他随时都能睡着。

  离开簰洲湾时,大雨还在下。看来今年防汛要打持久战了,我心里嘀咕着。

  7月4日 星期一 大雨

  虽然昨晚加班到12点才回家,但还是被大雨声给吵醒了。

  来到办公室,刚把电脑打开,电话铃响了,黄社长召集记者部、摄影部开晨会。

  昨晚至今晨的雨范围更广,温泉、咸安、赤壁等城区内涝严重。在黄社长的安排下,我们兵分10路,开始分赴各县市区灾区采访。同时,报社的官方微信已开通直播,我们在外面采访的同时,又多了一个任务:实时传送文字和照片到本部,由新媒体编辑刘丁维和吴晓莹负责更新直播内容。

  咸宁大道东段积水深达1.3米;

  咸安文笔路与长安大道武商段积水过深;

  赤壁二中操场已沦陷;

  崇阳隽水河已涨起来;

  簰洲湾干群在堤脚查险;

  ……

  最新的灾区新闻不停滚动,被网友们在朋友圈不断刷屏分享,点赞转发和阅读量也被一次次刷新,1000,2000,7000,10000,28000……为了能提高新媒体照片质量,作为一名摄影记者,虽然是拿手机拍摄,我尽量在构图、角度上花心思,传回的照片也得到了编辑们的认可。

  新媒体传播的速度超出我们的想象。

  下午,从嘉鱼回温泉路过赤壁官塘驿镇时,泉口河已发生漫堤险情,当地的干部正在组织人力,抢筑子堤。我们停下车,深入到他们中间,进行报道。

  回到温泉,已是晚上7点半。这可是平时的截稿时间啊!

  7月5日 星期二 中雨

  今天去赤壁市采访,这是昨晚10点钟汛期报道碰头会定下来的。

  带上雨衣、胶鞋和相机,我们出发了。

  上了赤壁外环路没几分钟,突然看到前面有几辆消防车和官兵正在集结。“附近有险情发生!”一个念头在脑海里闪过。我让司机先停车,改变直奔城区采访的计划,参加消防官兵的救援行动。

  询问得知,位于赤马港办事处砂子岭社区的近千名群众被洪水围困。

  负责营救的赤壁消防大队带来了两艘冲锋舟和两个皮划艇,一场与洪水抢时间的战斗打响了。为了能拍到救援的第一现场,通过与消防大队的政委协调,最终他们同意我们跟随官兵一起直接上冲锋舟。

  由于水下“路况”复杂,有好几次,冲锋舟的螺旋桨差点被挂住,还好有当地的村民及时提醒,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回来后,挑选照片时发现,有很多照片由于当时站在船上盲拍,都不能用。要么照片不水平,要么人物没照清晰。看来以后这方面得多加练习,类似的救人场景要想拍得有冲击力,还得多花心思。

  7月7日 晴 星期四

  算上今天,我已经连续7天奋战在一线了。连续几日的雨天过去,太阳出来了。我们今天去簰洲湾,计划拍守堤村民。

  路上,随行的同事马丽娅开玩笑说,今天最适合一首歌——《七月七日晴》。但防汛守堤的村民们却不喜欢这种天气,一个字:热!

  75岁的余龙兵和其他村民负责刘家堤村段2公里的巡防任务。中午时分,老余和六七个村民正在堤脚巡堤查险。

  “堤下有我们的家园,现在江水已经超警戒水位,守护大堤安全是我们的责任。”老余朴实的话语令我们感动。回来后,我们在报纸的二版编发了一组照片,取名《大堤守护神》。

  正是因为有像老余这样千千万万守堤人,我们相信,簰洲湾大堤会安全度过今年的汛期。

  7月10日 晴 星期日

  一大早,手机微信不停地响。翻开手机一看,全是在讨论我昨天拍的一张照片——《抢险簰洲湾》。看聊天记录才知道,照片上了《人民日报》、《湖北日报》头版显着位置。

  回想起这张照片的拍摄过程,十分不容易。

  昨天中午,正在吃午饭,手机响起来。电话那头要我吃完饭尽快赶到簰洲湾,那里出现了一个管涌。

  大概一个多小时到了簰洲湾大堤,因为不熟悉路,我们一个哨棚一个哨棚地问,最后终于来到发生管涌的地方。大约200多人正在背沙袋,已经快处理完了。

  拿出相机,始终拍不到满意的照片。航拍,会不会好一些呢?来之前,我特意到报社把无人机带上,看来这个选择是正确的。

  果然,航拍效果很好。烈日下,市公安局特警支队的年轻人们,身着制服,汗如雨下,按照专家的统一指挥,筑反压坝。航拍监视器显示,浑黄的管涌被雪白的沙袋和威武的队伍团团控制,效果十分震撼。

  照片拍好,我将照片发到咸宁日报官方微信直播群,大家都说效果很好,建议联系中央和省媒刊发一下。

  经过一番沟通,这幅照片传往几家主流媒体的邮箱。

  没想到,《人民日报》、《湖北日报》还有《楚天都市报》都在头版显着位置发出来,这给我莫大的鼓舞,想想这么多天来的辛苦,一句话:累并快乐着!

  决策,从这里发出

  记录者:朱哲 本报记者部副主任

  背景介绍:作为时政记者,朱哲开启了全天候的防汛模式。别把防指当机关,这里总有说走就走的一线采访,总有开到深夜11点的紧急会议。更要命的是,他的妻子也在报社工作,而且是防汛特别报道版的编辑。外人看来,夫写妇编、举案齐眉温馨浪漫,对他们而言,凌晨结伴回家却是每天深夜的煎熬,因为,连跟孩子说句话的机会都没有。

  7月3日 周日 暴雨

  从昨晚起,咸宁普降暴雨。驻县市记者前方发回的消息称,咸安、嘉鱼、赤壁等地已经出现比较严重的灾情。

  下午2时,接到市防办紧急通知:市委书记李建明要召开防汛工作督办视频会议,就当前的雨情、水情趋势和防汛工作进行会商。

  防汛是咸宁天大的事情。一到大汛来临,大家都会绷紧神经。

  市防办通报,受上游来水及区域性降雨影响,今天8时我市长江全线超设防,个别站点超警戒。西凉湖、斧头湖均超过设防水位。

  内涝和外洪夹击,应对新一轮强降雨的防汛救灾战已然打响。

  与以往不同,这次会议对县市区防汛救灾工作进行实时调度。李建明书记和六县市区负责人进行了视频对话。李书记说,实战来临,指挥系统是否通畅决定能否第一时间统一调度。

  李书记对当前防汛工作提出了16字要求:预防为主、迅速行动、一线指挥,责任到位。他反复强调,必须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

  晚上9点,市防办三楼会议室灯火通明。市委书记李建明、市长丁小强等领导正在收听收看全省防汛工作视频会议。11点省里的会议结束后,大家接着开会议。市领导再次强调,要以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做到查险查患、防灾减灾、科学调度、管理管控。

  窗外,大雨滂沱,暴雨如注。这场防汛抗灾攻坚战,我们一定能够胜利。

  7月11日 周一 晴

  早上8点半,坐车赶往市防指路上,打开手机接收来自咸宁媒体防汛一线微信群“汛情简报”已经成为习惯。今天的水情依旧很严峻:长江堤段全线依然超警戒水位,西凉湖、斧头湖超过保证水位。

  指挥部办公室里,紧张忙碌,秩序井然。自从9日防汛应急响应由三级提升为二级,市防办加密了会商,会商会的频率一天两到三次。

  9点钟,市防指召开了防汛会商会,就全力迎战新一轮强降雨,加强长江和湖泊的巡查、防守与抢险进行部署。会商会上,得知黄盖湖水位逼近保证水位,黄盖湖围堤险情不断后,市防指领导当即决定下午前往现场指导抢险。

  下午3点,接到通知:晚上书记、市长将到市防办召开紧急会商会,研究部署新一轮强降雨应对工作和汛期城市基础保障。

  会议首先研究了汛期城市水电气路保障问题。从7日起,因为山体滑坡挤压导致主供水管毁损严重,造成咸安城区中断供水,20万城区居民生活受到影响。此前,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指示相关部门迅速采取行动,积极应对,救助保民生。

  “要树立隐患就是事故的意识,举一反三。”市委书记李建明、市长丁小强提出,市直相关部门要迅速组织水、电、气、路隐患联合排查。在抓好防汛抢险救灾、城市应急供水的同时,做好群众工作和服务工作。

  时针指向12点,市领导还在围绕水情、汛情作出精准分析研判,商议如何科学调度。

  7月17日 周日 雨

  下午5点,市防办下发了通知:鉴于长江水位缓慢回落,西凉湖、斧头湖均退至保证水位以下,咸宁将防汛应急响应由二级降至三级。

  虽然应急响应降级,但是在市防指丝毫看不出轻松。

  傍晚,市防办接到通城县防指紧急报送:14时到17时,通城县遭受特大暴雨袭击,3小时平均降水量达到200毫米,致使县城交通基本瘫痪,城区普遍被淹,平均水深达到1米以上,最大水深超过2米。11个乡镇普遍受灾。

  获知消息后,市委书记、市防指政委李建明决定明早赶赴受灾严重的通城县,实地察看受灾情况,看望慰问受灾群众,检查防汛救灾。

  希望通城一切都好。坚强,通城!

  我在长江防汛前线

  记录者:马丽娅 本报记者部见习记者

  背景介绍:防汛救灾报道战役打响,马丽娅把2岁的女儿托付给父母,奔赴嘉鱼、赤壁等防汛抢险第一线。7月9日起,被派驻长江防汛前线指挥部,一驻就是20多天……

  7月9日 周六 晴

  家里停水!

  接到通知,要被派往长江防汛前线指挥部。按照“闻汛即动”的要求,马上回家收拾行李。

  温泉城区已经停水两天,出门时我用家里仅剩的一桶矿泉水浇了一下我精心培育的花草,希望等我回来时,它们依然长得枝繁叶茂。

  路上,女儿小浪漫打电话来哭着要妈妈,我狠狠心编了条善意的谎言:“宝宝乖,不哭啊,等下让爷爷奶奶带你去超市,买个妈妈回来!”

  小家伙破涕为笑,说:“等下去买,买个妈妈回来……”

  7月10日 周日 晴

  嘉鱼潘家湾,长江防汛前线指挥部。

  指挥部里将近70人,大家都来自不同的单位、不同的岗位,原本不认识的一帮人因为防汛而走到了一起,组成了新的阵地……

  安顿完毕后,跟部门领导报了个平安,准备随时投入抗洪战斗了!

  晚上6点以后,跟随副市长、指挥长杨良锋去四邑公堤巡检,途中他接到了丁小强市长来到潘家湾处置险情的报告,立马赶往会合。

  原来,今年3月份时,有几个搞地质勘探的人在这里的农田打下3个将近50米深的孔,插入3根水管。就在今天,有村民发现管子里的水往外涌,马上向上级反映。丁市长接到汇报后,第一时间赶来现场察看,并当场安排相关人员处置。

  从领导们匆忙的步伐以及专注严肃的神情中,从老百姓们对险情的高度警惕中,我感觉到了防汛之弦时刻紧绷的真正定义。

  7月11日 周一 晴

  起得很早,因为杨良锋指挥长要去新街镇和渡普镇的各个哨所巡查,并处置永逸闸险情。

  永逸闸的闸壁透水!江水如注射般喷出来,射程将近1.7米。杨良锋察看后,当即向上级汇报并请求权威专家前来诊断。他要求值守人员24小时加强值守,加强观测,及时上报。同时,按照应急预案,准备好土、蛇皮袋、救生衣等物料。临走时,还再三叮嘱要严禁载重车通行,要求正在堤上执勤的鱼岳镇交警中队民警严格执行。

  返程时已将近中午12点,骄阳似火。江堤上,很多义工正冒着酷暑为巡堤的人送凉茶。

  7月12日 周二 晴

  清晨6点半,我们来到武警8653部队的驻扎地。

  今天,600多名战士到新街和渡普镇修筑子堤,我全程跟踪报道。

  在部队的装备车上,我认识了一个很乐观的指导员,内蒙人,姓陈。他说:在哪干活都是服务百姓,只是这南方和北方的气候差异太大了……我知道,他也怕热。

  晚上,市军地联合作战指挥室第一次联席会召开,将近晚上10点半才开完会。回宿舍写完稿子传回报社时,得知编辑部的同事们都还在加班。

  7月14日 周四 晴

  于我来说,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以前每年的今天,好朋友们都会聚会给我过生日,今年却聚不成了!

  早上跟香城都市报记者张仰强一起赶往部队采访,早饭都没来得及吃!回来时,我们一人吃了一碗泡面。

  我说吃泡面是一种享受,以泡面庆生是种荣幸。张仰强说,泡面感人……

  中午,刘家堤村百里长渠内发生管涌险情。同事夏正锋赶来我们一起去现场采访。

  或许,当我老了的时候,或许,今后每年的7月14日,我都会意犹未尽地想起我30岁的生日,这段难忘的前指岁月!

  7月19日 周二 晴

  正在大堤上采访,女儿小浪漫打电话来了,喊我回家吃午饭。不方便多说,匆匆挂了电话。

  等我回到指挥部再拨过去的时候,小家伙已经吃完饭准备午睡。我问:小妹妹,你在干嘛呢?结果她说:超市买不到妈妈了……然后哇哇大哭!

  我的那个心啊,硬伤!!

  7月21日 周四 晴

  在采访抢播抢种的时候遇见了陈华成,他是复兴生产队的指挥长。他怀孕两个月的妻子意外流产时,他正带领村民在复兴围堤堵管涌险情。情急之下,他只能选择留在大堤上,让妻子独自一人上医院……

  我无法想象当时她的妻子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这些个大堤,到底有多少人为它们倾尽所有,到底有多少人为它们日夜操劳,而又有多少人像我一样,忍着思家之情在上面奔波呢??

  我突然想起那段话:洪水再大,终会退去。然而,因坚守、抗争、搏斗而生的精神烙印,却会长久刻在每个人的生命中,刻在民族的集体记忆里,恰如一棵不断成长的大树上穿越岁月的那一圈又一圈年轮,给我们永恒的震撼、感动和温暖。

2016年7月29日 星期

第06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