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15日 星期
探访咸宁国家级保护湖泊②
斧头湖的转型之路
记者 盛勇

  从围湖造田到围栏养殖再到科学保护,从水面污染到水质下降再到水域治理,从生态保护到开发利用再到造福百姓——

  特色名片

  斧头湖,湖北省第三大湖泊, 是江汉湖群中较大的浅水湖泊。流域面积1238平方千米,涉及咸安区和嘉鱼县、武汉市江夏区3个县市区,2012年末全流域总人口59.41万人。具有调蓄、灌溉、养殖、航运、城镇供水、生物栖息、调节气候、水质净化等天然功能,为长江中下游武汉市附近一般蓄洪区,也是金水流域调蓄洪区。

  斧头湖流域是湖北省重要粮、棉、油、渔、蔬菜生产基地,鄂南经济发展重要区域。

  传说故事

  南宋农民军领袖杨么,有一把宣花大金斧,九九八十一斤。杨么用此斧砍杀朝廷官兵,打了许多胜仗。后来,杨么被官兵围至斧头湖,官兵中敢捉杨么的不多,想得此斧的却不少。众官兵围住杨么大喊:“交出斧头,就留一条活命。”杨么一想,命都没有了,还留此斧何用?于是他把斧头丢进湖,顿时湖面像煮开了的水,鼓着泡泡、冒着热气。落水的地方长出了一座山,远远望去就像一把插在湖里的斧头,后人遂把这座山取名斧头山,山下的湖形似斧,俗称“斧头湖”。

  前世今生

  历史上的斧头湖与西凉湖连为一体,是湖与长江相通后,湖面大面积淤塞,江河水位下降,遂形成甘棠陆地带,以王家庄至静堡嘴一带山梁为分水岭,将大湖一分为二,东北为斧头湖,西南为西凉湖。

  1935年4月,民国政府在金水河入江口建成控制江水倒灌斧头湖的金水闸工程,结束了斧头湖流域每年汛期无法控制江水倒灌的历史。1974年建成金口泵站,装机6台,当时建成时单机容量1600千瓦, 2000年后改成容量6×2200千瓦,使斧头湖流域汛期无法排水的难题得到解决。20世纪60~70年代,沿湖各地共计围湖增垦19处,围垦后的湖水面比20世纪20年代的湖水面缩小了50%。

  从围湖造田到生态保护

  10日一大早,夏新宇戴上草帽,从咸安城区的家中赶到斧头湖。

  夏新宇当了近20年湖北省斧头湖管理局局长,去年10月份退休后,特别是最近连续的暴雨,让他对斧头湖满是关注和牵挂。

  站在堤上,一望无际的斧头湖湖面,汹涌澎湃。一如湖面,夏新宇内心思绪万千,斧头湖的历历往事,在脑海中渐次铺开:

  斧头湖是老天赐予大自然的一个天然湖泊。其保护开发和利用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上个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为了解决老百姓吃饭问题,国家号召向湖向山进军,斧头湖围湖造田10万亩,现在的向阳湖农场和头墩农场都是当年“造”出来的。

  第二个阶段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为了致富老百姓,斧头湖响应省委省政府的号召,建设鱼米之乡,向大水面开发养殖进军。在政府一系列税收、政策和资金的大力支持下,斧头湖围栏养殖水面面积达到13万亩。

  进入新世纪后,特别是2012年《湖北省湖泊保护条例》颁布以来,斧头湖迎来了第三个发展阶段。为了实现“千湖之省,碧水长流”的目标,斧头湖进入了生态保护,科学保护利用资源的转型期。

  无论是哪个发展阶段,斧头湖的核心和宗旨永远是造福当地百姓,夏新宇告诉记者,据最新数据统计,斧头湖是我省第三大湖泊,总面积有18.9万亩。它地跨武汉市江夏区、咸宁市咸安区、嘉鱼县,沿湖涉及有7个乡镇和两个国营农场,福及近7万人。

  “斧头湖为周边老百姓的经济发展、生产生活和社会稳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夏新宇激动地说。

  从一湖清水到水质下降

  与斧头湖朝夕相处20年的夏新宇,目堵了斧头湖的壮大,见证了斧头湖的发展。但是,令夏新宇至今仍然感到痛心的是,由于多种原因,过去曾经是咸宁城区饮水源的斧头湖,水质却逐年在下降。

  夏新宇的担心在《市人大常委会湖泊保护情况暗访监督纪实报告》中得到了印证。2015年市人大常委会湖泊保护暗访组经过实地调查后,分析了我市湖泊污染造成的原因:

  一是保护意识不强。湖泊保护意识不强,宣传力度不大,保护措施不力,群众知晓率不高;依法行政、依法查处的力度不大,造成违法侵湖、栏湖、占湖行为时有发生。

  二是经济利益至上。由于历史政策原因。上个世纪在政策的鼓励下,斧头湖近80%的水面大力推行围栏养殖,由于养殖密度过高,破坏了湖中水草和植被,净化水质功能减弱。

  三是上游水源影响。由于上游工业废水的乱排乱放,城市生活污水的随意排放,造成了斧头湖湖泊面源污染严重,水质下降。

  斧头湖向人类发出了求救的声音。

  “再不进行综合治理,再不进行科学保护,让咸宁人引以为豪的斧头湖将面临巨大的灾难!”

  斧头湖的发展走到了一个历史性的转折关口。

  从治标之举到治本之策

  同样,令夏新宇感动欣慰的是,在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的重视和努力下,一场斧头湖的生态保护战斗已经悄然打响。

  那么,斧头湖究竟要怎么进行保护?怎么进行开发利用?说到底,就是斧头湖到底如何走出一条生态保护和资源利用的转型之路。

  与斧头湖沿湖的村民打了20年交道的夏新宇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围栏养殖对于近万户老百姓的就业和生产发展确实带来了实惠,近万户渔民以湖为生,以村为单位,形成了一条生产、捕捞、销售的产业链,不少渔民靠湖实现了小康。

  但是,围栏养殖给水质带来的影响也确实存在,这是一条以牺牲自然为代价的不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必须进行拆围。

  目前,斧头湖管理局已经停止了大湖围栏养殖水面使用权证的审批,去年开始也停止向渔民征收自然增值保护费用,政府也正在制定拆除围栏的实施方案。

  但是,夏新宇认为,斧头湖的保护绝对不是一拆了之这么简单:“我们对湖泊的保护最终目的是要更好地科学利用湖泊的资源,最后的落脚点还是要造福于民,要让老百姓分享湖泊的红利。”

  斧头湖不仅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而且还拥有令人羡慕的人文资源,斧头湖流域仅各种类型的石桥就达20余座。

  “把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结合起来,把湖泊保护和资源利用结合起来,这应该是斧头湖保护开发利用的治本之策。”夏新宇说。

  他建议,相关部门在通力做好污染治理的基础上,拿出一个全盘的规划,把斧头湖建成一个休闲观光旅游的胜地。

  在斧头湖里设立自然保护区,加强生态保护;在湖内进行人放天养养鱼,实现鱼和水草的天然良性循环,提高水质;在沿湖地带设立观光区和农庄,吸引周边城市的市民前来游玩。这样一来,湖泊得到了有效保护,渔民得到了有效安置,老百姓的收入也得到了有效保障。

2016年7月15日 星期

第04版:绿色咸宁 上一版3  4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