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到河南林州,是在去年乍暖还寒的初冬。自安阳出发,大巴车一路攀爬,盘山公路蜿蜒蛇行,极目处,灰蒙蒙的天幕下峰峦叠嶂,茫无涯际。当我们这些来自低海拔地区的人们,为恢宏雄阔的太行美啧啧称道时,导游说林州到了。
闻此我精神一振。这林州不是我自小就神往的林县么?记得孩提时,我曾追着农村电影队,一遍一遍地观看纪录片《红旗渠》。电影中那飘舞的红旗,那哈着热气、高呼口号的人们,那开山劈石修造水渠的壮景,早已深深地定格在我童稚的心底。我是怀着强烈的景仰甚至朝圣心态,走近这座凝聚太多历史文化色彩的“幸福渠”的。
跟着导游拾级而上,行至半山腰,红旗渠赫然呈现。这水渠依山而建,左右盘旋于悬崖绝壁,迂回曲折地穿行于崇山峻岭,根本看不清源自何处,流向何方,却给人一种特别的庄严和神秘感。乘缆车从高空俯瞰,只见山势险峻,怪石峭立,建在千仞之上的这座“人工天河”,像一条墨玉腰带缠绕着山体,向世人默默展示着雄伟和传奇。
我曾有过疑惑,为什么林县人能创造这样的奇迹?到了林县才恍然大悟。作为太行深处一个土薄石厚、水源奇缺的贫困地区,“水缺贵如油、十年九不收”是旧林县苦难的写照。水是生命之源,对水的深切渴求和向往,绝对是生活在江河湖泊边的人们无法想象的。为了实现“引漳入林”的梦想,半个多世纪前,林县数万民工奋战了整整十年,在极恶劣的条件下,用极简陋的工具机械,逢山开洞,遇谷架桥,硬生生在峰峦峭壁上开凿出一道绵延两千公里的“水长城”。从此,妇孺老叟喝上了甘甜的漳河水,世代贫瘠干旱的土地生长出苍翠茁壮的禾苗。这是求生存焕发的巨大生命力使然!
静静地沿渠边行走,看渠水静静地流。清澈明净的水面上,倒映着铁红的石壁与蓝天。偶尔有一株青松的枝条,从石壁的罅隙间顽强地探出头来,迎风摇曳,如诗如画。游客们时而驻足拍照,时而以渠水为镜梳妆,仿佛要把这瞬间定格为永恒的回忆。突然有人指着似流非流的渠水,说这水怎么像没动呢?我在心里说,这水是动的,它从遥远的晋地引来,从岁月深处沉沉地流出,滋养着豫西大地和生灵。它怎么会没动呢,只是这水流平缓,不起波澜,无声无息昼夜不舍。这正是红旗渠超卓于其他水渠之上的一种境界。
行至“青年洞”前,我久久不愿离去。望着洞口静流的渠水,听风从洞的那头拂来,我仿佛看到当年“铁姑娘战斗队”腰系缆索,手持钢钎铁锤,在峭崖陡壁上凿炮眼装炸药的身影,听到了隆隆炮声和姑娘们的欢呼。“青年洞”其所以成为红旗渠景区的必到景点,就因为这里曾经被一群年轻的生命,用青春和热血,浓墨重彩地书写过一阙惊天地、泣鬼神的青春之歌。这可是我们这个时代、特别是年轻人,最需要弘扬的血性、斗志和精神啊!
告别红旗渠,我忘不了它横空出世的雄姿,更忘不了那绝壁上静流无声的渠水。那里流淌的,不仅仅是泽被中原、滋养万物的生命之水,更是世代传承、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和中华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