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6日 星期
聚力扶贫攻坚建设小康咸安
——咸安区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纪实
区委副书记、区长李文波实地调研扶贫攻坚工作
区委书记谭海华在双溪桥镇杨堡村调研精准扶贫工作
区扶贫办干部在桂花镇落实苏家坊大桥建设项目
省市扶贫办领导在双溪桥镇调研老区连片开发工作
入户调查,精准定位
扶持大幕乡南山村整村推进自来水改造项目
扶持汀泗桥镇垄下村贫困户发展养殖业
扶持桂花镇贫困户建起苗木基地
扶持双溪桥镇连片开发茶叶扶贫基地

  精准扶贫是一项民心工程,也是一项德政工程。近几年来,咸安区委、区政府把精准扶贫作为打造“首善之区”的头等大事,按照"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总要求,因地制宜、改革创新,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精准的措施、更加有效的行动,真正做到“精准识别做到位、精准扶贫帮到位、长效机制建到位”,让一大批贫困群众摘掉穷帽子,共享幸福阳光,走上小康大道。

  精准识别做到位

  今年7月21日,咸安区召开贫困对象精准识别会,为下一步精准扶贫工作打下坚实基础。精准识别以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736元作为贫困人口识别标准,对2014年录入建档立卡数据库的贫困户、贫困人口进行核查。

  为做到精准识别,不漏一户,区扶贫办组织6个督查指导小组在全区认真开展贫困状况调查,对致贫原因进行统计分析,根据贫困户的主要致贫原因进行分类统计,其中,低保户、五保户9465户;因病、因残致贫、缺劳力5075户;因学致贫346户;缺土地、缺资金、缺技术1162户;扶贫搬迁户、缺房户251户。

  “贫困户识别登记,须脚进千家,一点也不能马虎。” 汀泗桥镇扶贫办主任黄竹清认真地说。虽年近半百,这个在乡镇工作20多年的干部却在工作中一丝不苟。

  为了将扶贫摸底工作落到实处,该区出台10条铁律转作风。区直、乡直帮扶单位主要负责人,每月至少到驻点贫困村调研指导1次,驻村干部常驻贫困村,常访贫困户,确保一年不少于10个月在村组工作。

  通过一个月进千家、访万户、核资料、作比较,认真摸底,表格填起来了,照片拍出来了,档案建起来了,微机资料录起来了,21个贫困村,17511户4.57万名贫困人口摸底在册。

  精准扶贫帮到位

  “感谢政府帮忙,让我重新对生活充满了信心。” 横沟桥镇李堡桥8组养猪的朱景堂,刚出栏300只肉猪,纯收入5万元。今年52岁的朱景堂是大幕石桥人,妻子患胃癌过世,治疗花费家里几万元,加上大儿子骨肉瘤截肢,借债10多万,家庭陷入重度贫困。后经区人大代表黄大丁结对帮扶,无偿提供9万元资助其养猪,如今债还清了,儿子也考上大学。

  为了将精准扶贫工作落到实处,该区明确了“一二四五目标”,即“一有”:全区4.57万贫困人口有收入来源;“两不愁”:不愁吃,不愁穿;“四保障”:教育、医疗、住房、养老有保障;解决“五难”:即解决出行难、饮水难、用电难、上学难、就医难,确保2017年全区80%以上被帮扶对象稳定脱贫。同时,确保21个贫困村集体经济年收入5万元以上。

  为拓宽活动载体,该区把对口帮扶贫困村、贫困户与推进“三农”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三万活动”、百家区直单位党组织结对联系百个农村基层党组织、千名干部结对帮扶千名困难党员的“双百双千活动”、百名区人大代表帮扶百户贫困户的“双百帮扶活动”、百名区政协委员资助百名贫困生的“双百助学活动”等结合起来,形成扶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长效机制建到位

  为了将扶贫工作有效推进,该区还组织乡镇书记、镇长和相关区直单位负责人远起赴竹山、竹溪学习。“外修生态,内修人文”的竹山竹溪扶贫经验,整村推进、产业推动、党建带动、搬迁扶贫、挂图作战等经验,给咸安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样榜。

  “无论是生态,还是人文,咸安的自然条件、区位优势、人文条件不亚于‘两竹’,赶超有足够的潜力可挖。”区委副书记许关欣说,精准扶贫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须建立长效机制,长久攻坚。

  一方面,该区分类指导,实行一户一策。如对于温饱问题没有解决的,住房存在安全隐患的,以及因病残灾致贫的、五保户、孤儿户、孤寡老人等特殊困难群体,逐一落实结对帮扶干部,重点在资金、物资上帮扶;另一方面,增强造血功能,对有劳动能力而无致富门路、有致富门路而无投资本钱的一般贫困户,重点在信息、技术、项目、政策等层面上帮扶。如帮助双溪村程桂兰发展养鸡致富,帮助张长川发展茶叶基地带动双溪九彬、双溪、陈祠三村贫困户脱贫等。还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务工职业技能培训,让贫困户学会一技之长。

  对贫困村,区政府聘请专业机构,科学编制咸安区3年扶贫攻坚整村推进总体规划。各帮扶单位按照“一村一策”原则,根据各地特色资源和生态优势实际,因地制宜地引导、支持村组发展蔬菜、茶叶、楠竹、速生丰产林、花卉苗木和生态旅游等特色产业,确保每个贫困村有1至2个主导产业,逐步形成“一村一品”发展格局。向阳湖铁铺村3000亩滴灌蔬菜基地形成规模,老百姓每建一个蔬菜大棚补2.5万元,修路、通水等设施由扶贫资金完成。

  咸安区还实行驻村工作队扶贫解困包保责任制,切实做到工作队包村、干部包户,对每个贫困村、每个贫困户量身定制脱贫方案和脱贫项目清单,促进资金、项目、人才、技术服务直接有效传递到贫困村、贫困户。

  截至目前,区人大组织百名市区人大代表为特困户送慰问金20多万元,向贫困户提供创业资金达240余万元,启动实施养殖、种植、加工、运输、安居房建设等项目116个,直接安排人员就业77人,已产生经济效益310余万元;区政协组织100名市区政协委员资助231名贫困学生63.98万元。

  箭在弦,风满帆。全区将利用前三年时间实现全区4.57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销号,第四年实现21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

  组 稿:咸安区扶贫办

  撰 文:邓昌炉 胡剑芳

  咸安区精准扶贫目标

  农村贫困人口全脱贫:到2017年底,全区贫困人口45692人分三年全部脱贫销号。

  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到2018年底,21个贫困村分3批全部出列。分别是:2016年8个(河背村、斩关村、南川村、黄祠村、长岭村、赛丰村、三桥村、梅岐村);2017年8个(洪口村、大坪村、四门楼村、高升村、盘源村、白岩泉村、黄铁村、刘祯村);2018年5个(泉山口村、双垅村、西山下村、金鸡山村、孙鉴村)。

  推出五大举措

  一、产业开发带动一批。打造一批扶贫特色优势产业基地、扶贫产业园区、扶贫龙头企业。大力扶持农业合作组织,对吸纳贫困户参股、带动增收效果好的农业合作组织在财政扶贫资金、扶贫贴息贷款等方面给予支持。

  二、教育培训拉动一批。大力开展技能培训,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大力扶持就业创业,为“扶贫开发户、扶贫低保户”提供免费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就业信息等就业服务。同时,大力开发公益岗位,用于扶持贫困人口就业。

  三、扶贫搬迁转移一批。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采取进城进园、集镇、中心村梯度安置方式,实施生态移民、扶贫搬迁、异地扶贫搬迁、大中型水库移民避险解困等项目。

  四、医疗救助帮扶一批。一是抓好基础建设,让贫困地区群众享有与全区同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二是困难救助扶持,将扶贫对象纳入城乡医疗救助范围,同时全面提升贫困户医疗补助标准。

  五、政策供养兜底一批。加快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养、临时救助等社会救助体系,实现民政救济全覆盖。

  实施五大工程

  一、实施富民产业工程。重点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产业;着力发展特色观光农业;积极发展劳务经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新型经营主体。

  二、实施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加快村组公路建设;加快农田水利建设;加快电力设施建设;着力实施危房改造,到2019年,全面解决贫困户居住安全问题。同时,着力实施扶贫搬迁。

  三、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工程。分期分批分类对贫困村实行生产生活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加大贫困村院农房整建;加快贫困村环境整治;加快贫困村全域绿化。到2020年,全区90%村庄实现全域绿化、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

  四、实施社会保障工程。加强教育扶贫;加强医疗救助扶贫;加强低保五保救助扶贫;加强文化广电扶贫;加强“十星”文化扶贫,不断增强贫困农户自我发展能力。

  五、实施基层巩固工程。深入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创建,深化扩展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双十星”争创活动;加强对贫困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扶贫专干、大学生村官和贫困村党组织书记轮训,每年培训乡村干部不少于100人次。

  创新六大机制

  一、创新精准扶贫工作机制。一是科学谋划精准扶贫;二是创新精准识别方式;三是完善精准分类方式;四是健全“双包双建双带双促”干部驻村帮扶机制;五是建立脱贫退出精准管理机制;六是统筹各项保障措施。

  二、创新干部驻村帮扶机制。一是领导联系帮;二是单位驻村帮;三是干部联户帮。

  三、创新项目扶贫保障机制。一是健全项目安排机制;二是拓展专项扶贫到户途径,实施扶贫项目直达到户机制;三是创新市场主体、社会组织扶贫到户形式。

  四、创新扶贫政策投入机制。一是强化财政扶贫投入保障机制;二是探索扶贫资金以奖代补等竞争性分配办法;三是改革项目资金投入方式;四是推行金融支持;五是探索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等有效做法。

  五、创新社会扶贫机制。一是营造浓厚的激励、引导和褒扬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的环境氛围;二是深入开展“10·17”扶贫日活动,积极倡导扶贫志愿者行动;三是深入推进社会扶贫活动;四是搭建扶贫信息交流共享平台。

  六、创新考核督办机制。一是建立以结果为导向的扶贫工作考核机制;二是健全正向激励机制;三是完善精准扶贫专项督查推进机制;四是严格精准扶贫奖惩。

2015年10月16日 星期

第06版:专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