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口铺之战:酣畅淋漓的歼敌战
1944年11月,八路军一二○师三五九旅奉中共中央之命组成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独立第一游击支队,简称南下支队,下辖6个大队,共5000人,其中包括派赴新四军五师工作的两个随军干部大队900人,从延安出发,开始向豫鄂湘粤敌后挺进。
1945年3月初,南下支队挥戈直捣大幕山,消灭顽匪周九如部,俘敌400余人。接着进入咸通阳地区,司令部驻扎山口铺、半坑一带。
5月6日,根据毛泽东5月4日来电指示,在山口铺召开中共湘鄂赣边区党委第一次会议,正式成立中共湘鄂赣边区党委、湘鄂赣边区行政公署和湘鄂赣军区,湘鄂赣边区党政军组织的建立,标志湘鄂赣抗日根据地形成。
1945年6月上旬,为了支援前线,中共咸通阳县委,山口区委、山口中心乡政府组织了数十人的征粮队。这支征粮队打开了通山日伪县长夏之日建在老家焦夏村的粮仓,缴获粮食数百担。消息传出,日伪反动派感到震惊,急忙纠集咸宁柏墩、通山南林桥、县城之日伪军,兵分3路,妄图聚歼南下支队于通山山口铺。
6月27日,南林桥日军200余人,于凌晨3时出发,临近山口铺,驻军第二大队的指挥员一声令下,顿时枪声大作,当即毙敌近百人,余敌慌忙窜至港下严、港背严一带负隅顽抗。驻坳上焦的第一大队一部从后侧包抄过来,又毙敌100余人。南林桥日军残部30余人向寺下方向溃退。这时天已黎明,通山日伪军400余人才赶到,两敌合拢强占了七重进背后的3个山头(杨家大包、徐家大包、吴家大包),妄图依托有利地形进行顽抗。这时驻洞口罗五大队一部从侧迂回敌后,与一、二大队前后夹击敌人,又毙敌200余人,攻占杨家大包与徐家大包,残敌100余人龟缩在吴家大包之上。正当南下支队全歼日伪军之际,忽报咸宁日伪军来援,先头部队已越过界水岭,南下支队回师迎敌,击溃咸宁日军先头部队。通山南林桥、县城之残敌趁机逃回据点。此役,南下支队共歼敌400余人,其中日军300余人,伪军100余人。缴获大量枪枝弹药,战斗中南下支队牺牲指战员11人。
山口铺战役的胜利,是鄂南抗日战争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为巩固以鄂南为中心的湘鄂赣抗日根据地,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尤其重要的是,实现了把华中与华南连成一片的战略。
天岳关抗战
气壮山河的阻击战
天岳关位于通城县麦市镇境内,地处湘鄂交界处黄龙山,海拔高度约1580余米,为湖北的最南端。天岳关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太平天国、辛亥革命、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均在此发生过激烈的战斗。
1938年4月,刚组建不久的国民党陆军第92师开赴抗日前线,参加了台儿庄会战和武汉保卫战。武汉失陷后,该师撤至通城西南,据守天岳关一线。1939年,92师某部将士为阻击日寇进攻长沙,在此殊死搏斗两昼夜后,全部阵亡……
为纪念抗战阵亡的将士,该师师长梁汉明于1939年5月,征集工匠百余人,历时8个半月,在天岳关建墓勒石,以旌忠烈。
天岳关西侧,是抗日无名英雄墓碑群。石碑林北侧,便是抗日英雄纪念碑。墓体为正方宝塔形,共五层,顶层是一正方形长条大理石墓柱。碑正面刻有隶书“无名英雄墓”,两侧分别为第九战区长官薛岳题写的“浩气长存”,92军军长李仙洲题写的“人类之光”。墓的前后,是两块高大的石碑,前碑刻着蒋中正题写的“气壮山河”。
中坪之战
以少胜多的伏击战
1941年春,发生在赤壁市随阳山区腹地的中坪之战,以少胜多,是鄂南地方抗战史上至今鲜为人知的一场抗战传奇。
中坪,原本是一个应载入抗战史的地名,如今几乎被遗忘。11年前,中坪村已并入葛仙山村,隶属赤壁市官塘驿镇。
对中坪之战记述最为详尽的,是由中共蒲折市委党史办公室于1995年编印的《蒲圻人民革命史》。该书介绍中坪之战内容如下:“1941年的一天,日军拼凑2000余人,分别从汀泗、崇阳、蒲圻三队围攻随阳中坪孔耀庭部驻地。当时孔部驻扎在中坪的兵力有一大队李子庆的两个中队、三大队费盘民的3个中队,另外还有八支队大队部直属的1个机枪中队、1个特务中队共约700余人。战斗打响后,一大队二中队中队长熊正炎率部队扼守随阳山东庙,抗击汀泗方面的日军;费盘民的三大队抗击崇阳来的日军,何斌部驻扎在铁门坎总扼各路咽喉,战斗进行得异常激烈。中坪周围全是丛山峻岭,岗峦起伏。日军进入山地即迷失途径,骑兵无法施展威力。日军大部队从一座大山腰上经过时,何斌率部在铁门坎对日军进行猛烈扫射,日军无处躲藏,官兵马匹死伤甚众;驻守随阳山初见成效的熊正炎部有两挺机枪、80余支步枪,他们凭险阻击,与日军激战,打死打伤不少日军。”
大沙坪反攻
血火交织的焦点战
在武汉与长沙之间,位于鄂南丘陵间的小镇——崇阳县大沙坪,只是弹丸之地。
75年前,这里却联系着抗战期间的两次大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并一度成为中日战事的焦点。
武汉会战结束后,日寇南犯长沙。1939年冬,第一次长沙会战失败后的日寇回窜鄂南占领区,以第11军最精锐的第6师团坚守崇阳、通城,以第36旅团45联队驻守重要据点大沙坪。第6师团的指挥官就是指挥南京大屠杀的刽子手冈村宁次。
为阻日寇再犯长沙,时任中国军队第九战区司令薛岳调集了第15、27集团军的4个军部、9个步兵师,官兵近6万人,在大沙坪围攻冈村宁次部。
12月12日至23日,打响了第一次围攻战。重点攻击了田家岭、田家嘴、杨家铺、日军胡家祠据点和桃源岭西南高地据点等地。
第二次围攻战,1939年12月25日至1940年1月3日。战斗集中在沙塘、铁柱港、鼓鸣山、田家岭、黄土岭等地,甚至和敌人展开了白刃战。
第三次围攻战于1940年1月3日夜间开打,激战数日进展甚微。至1月7日,我各线部队实际已经停止攻击,薛岳电令79军、20军、73军、70军以工兵营为主,组织交通破坏队游击敌后,大沙坪围攻战结束。
是役,我军持续攻击日寇26天,虽毙伤敌军4000余人,但我参战部队共计伤亡15496人。
抗战大事记
1937年
●10月初,中共湘鄂赣特委派曹德茂、潘际汉、黄全德回阳新大畈(现属通山),建立阳(新)通(山)中心县委和新四军大畈通讯处。
新四军通城通讯处成立。
12月中旬,中共通城县委成立。
1938年
●3月,中共咸宁抗战动员委员会特支成立。
8月,中共鄂南特委成立,特委机关驻咸宁仙人墩。
9月中旬,崇阳县委组建崇阳县抗日大队。
10月初,中共鄂南特委组成直属咸宁第二大队。
11月初,咸宁二大队在鸣水泉伏击日军,打响了中共鄂南特委领导的抗日游击战争的第一枪。
1939年
●2月,鄂南人民抗日游击大队(简称樊湖大队)在油坊岭成立。
1940年
●2月,第九战区湘鄂赣边区游击总指挥部改编为第九战区挺进军。
10月初,鄂南抗日挺进纵队在咸宁宝塔州成立。
12月,鄂豫边区党委决定组建鄂南游击地委。
1941年
●1月中旬,鄂南游击地委在鄂城小庙乡韩家墩召开扩大会议,宣布游击地委和新四军鄂南独立第五团成立。
11月,李平、刘光前率独立五团部分武装在蒲圻、临湘、崇阳、通城的铁路公路沿线打击日军,破坏日军交通和通讯设施。
1942年
●6月,鄂南中心县委在咸宁花纹泉改为咸崇蒲中心县委。
西路部队在崇阳后沙坪反击日军“扫荡”获胜。
8月中旬,四十一团一营在咸宁老蟹桥伏击日军获胜。
1943年
●11月,鄂南总队在通山石门与日军激战。
1944年
●7月中旬,鄂豫边区党委李先念、郑位三、陈少敏等人,向四分区代表罗通、蔡承祖口授任务:坚持鄂南桥头堡,为发展湘鄂赣和华南敌后抗日游击战争作准备。
1945年
●5月6日,湘鄂赣边区党委在通山山口铺召开会议。成立湘鄂赣边区党委和湘鄂赣军区。
6月下旬,南下支队在通山山口铺歼灭日军几百人。
8月下旬,鄂南军分区抗日武装在鄂南各地连续反攻作战,攻下马桥、郑家咀、杨家畈、陆溪口、黄龙、车埠、八斗角、樊口、王家店、驼子店、燕矶等日伪军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