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7日 星期
向阳湖文化名人轶事36
郝孚逸:手握笔杆赛神仙
○吴裕舜

  1969年秋,在文化部机关工作的郝孚逸下放向阳湖“五七”干校。干部下放的初衷是劳动锻炼和改造,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但他们连除请附近的生产队长指导农业生产外,和贫下中农接触并不多,每月只放1-2天假,主要时间都用在劳动和学习、批斗上。

  郝孚逸在这种劳动、学习、批斗的紧张日子中经历了将近一年。1970年7月,他被抽调到干校总部政工组负责宣传工作,用大家的话说就是“甩笔杆”,比起繁重劳动和学习批斗,简直堪称“神仙”了。写材料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写典型材料或发言稿等;二是组织写作组,撰写相关文章。在写作过程中,他接触了不少人,也实地看到了一些场景,其中不乏感人事例。13连由人民出版社组成,驻扎在汀泗桥凤凰山,大部分干部都是编辑人员,不少人过去连烧石灰是什么样子都未见过。然而,他们参加了打钎、放炮、采石、烧灰等全过程,有的人打钎时砸伤了手,在采石时摔坏了腿,有的被石灰呛得口鼻流血,而大家干起活来仍然有热情、有干劲,就连有些年近花甲的女编辑也不例外。正因为这些感人事迹打动人心,他当时写这些材料的兴致和劲头也比较大。

  郝孚逸写的一篇重点材料,是关于驻扎在双溪26连挖煤的事迹。26连是新华书店总店储运公司的职工,年轻人占多数。那时干校一下子来了这么多人,咸宁县煤碳供应紧张,干校决定由26连负责挖煤,以解决燃料问题。双溪煤田的特点是“鸡窝煤”或“瓜藤煤”,为了一面打井、一面挖煤,所以打的是斜井。巷道口为一米多见方,挖一段就竖一副井架,人们都是弓着腰在井下作业,一直打到50余米深,终于发现了煤层……

  干校军宣队领导说,这份材料要派三个用场:第一,在干校大会上作重点推介;第二,作为即将召开的中央和国务院系统干校工作会议的典型材料;第三,争取在报刊上发表。于是,郝孚逸和同事深入连队日夜奋战,从下井观察、找人座谈到最后写出稿子,只用了几天时间。当时正是1970年隆冬季节,天特别冷,又连着下雨,白天跑个不停不说,夜里又冷又饿,脚上穿着雨鞋,写作时手指都不听使唤。这篇材料得到军宣队领导的赞许,后来26连连长在干校大会上作了典型发言;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干校工作会议上,不仅被印成大会书面典型材料,还在会议有关文件中给与了表扬;最后,由郝孚逸修改后在1971年5月5日的《湖北日报》三版以题为《在艰苦战斗中锤炼红心——记文化部咸宁“五七”干校学员办小煤窑的事迹》予以发表。

2014年12月17日 星期

第06版:文化时空 上一版3  4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