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个故事,说一中国年轻人刚从哈佛大学毕业,一想到自己的未来就兴奋不已。他上了一辆的士,司机看他春风得意的样子问:“先生有什么喜事吗?”年轻人略带傲慢地说:“我刚从哈佛大学毕业,看看这个世界将给我什么样的机会。”司机面无表情地说:“祝贺你!我从哈佛毕业好多年了。”年轻人相当震惊。
应该说,年轻人的震惊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中国社会的一种心态:即便大学生“天之骄子”的光环在时下已经不是那么耀眼,但其身份,尤其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依然代表着一种成功;这种“高人一等”的优势理当通过毕业后的工作体现。那么,什么样的工作才配得上承载这种优势?默认的社会语境中,通常是社会认可度高、经济利益明显的职位,而大学生开出租车、摆地摊、开“微超市”等显然与这种社会认可相距甚远。
社会心理学中有个词叫刻板印象,意思是对某些人或事持稳定不变的看法。很明显,认为IT夫妻不该去卖包子正缘于一种行业刻板印象,即大学毕业生,其工作范畴不应与摆地摊、卖包子、卖猪肉等入行门槛低、技术含量低的职位产生交集。刻板印象的可怕之处在于,将职业性质固化,一听到工作名称就一成不变地勾勒其工作内容、工作方式等,进而以此判断这项工作是令人羡慕,还是“有失身份”。这也说明,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很多人还并没有转变对大学生的高期待,这种期待效应甚至还在一定程度上干扰或左右了“高知们”的就业观。
事实上,在以创新为灵魂的社会里,“微创业”中名堂不少,甚至完全可以摆脱传统的简单重复的靠体力的经营模式,从而让“微创业”成为“伟业”。北大才子陈生进入养猪行业,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在广州开设了近100家猪肉连锁店,营业额达到2个亿,就是一个成功范本。
在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下,部分大学毕业生选择看似低端的“微创业”,也不失为主动适应客观形势的需要。不可否认,大学扩招以及大学教育体系都给当代大学生造成了一些不尽人意之处,如大学生“泛滥”、所学专业和市场需求脱节、实际能力与理论水平格格不入等。这些既需要高校教育做好相关工作,如加强对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技能等教育,还需要社会更深刻地认可“工作没有高低之分”,并为大学生择业、就业、创业提供良好环境。如此多方作为,“微创业”照样可成就大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