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政务 理论 教育 专题 企业 文娱 财经 旅游 生活 娱乐 健康 人才 视频 论坛 图片库 数字报
咸宁新闻网 | 咸宁日报 | 香城都市报 | 周闻天下 | 综合资讯 | 省情速递
 
当前位置:首页 >> 省情速递 >> 正文
跨界者谢海玉:在学科交叉处架起创新之桥
来源:网络 时间:2025-07-17 10:36:18 进入论坛 查看数字报 编辑:rwzh2

在谢海玉的办公室墙上,挂着一张特殊的地图 —— 上面没有国界,而是用不同颜色标注着生物学、计算机科学、材料学等学科的研究疆域,而他的研究领域,恰好位于几大疆域的交界地带。“学科的边界从来不是围墙,而是可以播种的沃土。” 这句话是他在一次跨学科论坛上的发言,也是他二十年来的科研信条。

2008 年,谢海玉还是研究生,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旁听了一场医学研讨会。当听到医生们抱怨 “缺乏精准的量化分析方法” 时,他突然意识到,自己研究或许能提供解决方案。这个想法在当时看来近乎 “天方夜谭”—— 一个基础学科研究者,要跨界解决医学问题,无异于 “用显微镜修发动机”。导师劝他专注本领域,同行更是直言 “这是浪费时间”,但谢海玉却像着了魔一般,开始疯狂补习医学知识。他每周抽三个晚上去医学院旁听课程,把厚厚的医术翻得页脚起皱,甚至跑到医院的实验室当志愿者,只为观察医生们的操作流程。

跨界的困难远超想象。第一次向医学期刊投稿时,审稿人用红笔在稿纸上批注:“逻辑完全不同,建议转行研究基础理论。” 谢海玉没有气馁,他带着修改稿跑到医院,蹲在医生办公室门口等待请教的机会。有位老主任被他的执着打动,花了三个下午帮他梳理研究的核心诉求。“原来我们的技术优势,要和实际痛点结合,才能产生价值。” 谢海玉恍然大悟,他重新设计实验方案,将样本分析流程结合,终于在一年后发表了第一篇跨学科论文。

随着研究深入,谢海玉发现学科交叉的 “空白地带” 远比想象中广阔。为了让这项技术走出实验室,他又开始学习商业知识,跑遍全国二十多个产业园,用通俗的语言向企业家解释技术原理。有一次在招商会上,他拿着模型演示到一半,突然被一位老板打断:“你就说这东西能帮我赚多少钱?” 谢海玉愣了一下,随即拿出测算表:“按照您的生产线规模,每年能节省 30% 的耗材成本,投资回收期不超过 18 个月。” 那场会议结束后,第一笔技术转化资金顺利到账。

如今,谢海玉的团队已搭建起横跨研究平台,培养了五十多名跨学科人才。他常对学生说:“学术研究不是闭门造车,要像水一样,哪里有需求就流向哪里。” 去在谢海玉看来,真正的科研突破,从来不是在单一领域的 “钻牛角尖”,而是在不同学科的碰撞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新路径 —— 这或许就是他能在学术疆域中不断开疆拓土的秘诀。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广告或转载宣传资讯,相关素材由广告主提供,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上一篇: 量子之歌双轮驱动品质生活,实现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同频共振
下一篇: 高三兄妹携手摘镜,奔赴“橄榄绿”与“藏青蓝”
相关新闻:
主管: 中共咸宁市委宣传部  咸宁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鄂ICP备06018974号  © 版权所有 咸宁日报社
 
咸宁日报主办 地址:湖北咸宁温泉路26号 邮编:437100  电话:0715-8128155 8128121
 
未经咸宁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