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桂花教育,徐秀伟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人,他带着浓厚的乡土情结,深耕乡村教育三十年,乐此不疲,2022年被授予咸安区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
在教育战线上,他不仅要做好自己的岗位工作 ,还竭尽全力地为有共同理想的他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他了解到偏远的担山高小有一位代课的金老师很敬业,与学生同吃住,当学生的知心姐姐,爱心妈妈,十分感动。一个惠风和畅的日子里,他驾车几十公里,跑到这个学校“采风”,零距离地感受了金老师——这位朴实无华的山村老师的隐藏在大山深处的风采。在交谈中,他了解到金老师家庭也很困难,两个孩子,一个读大学,一个读高中,丈夫在安徽的工地做苦力,收入很不稳定,经济十分困窘。金老师的代课收入也很微薄,如果不靠借债,完全难以应付眼下的开支。“不能让这样优秀的老师为钱发愁”,回来的路上,他思忖着如何帮助金老师渡过几年的难关。一个晚上,他打通了北师大樊启鹏教授的电话,由一个话题转而“别有用心”地讲到了金老师的故事,樊教授很是感动,很快就帮金老师争取到了一笔资助,远在北京的德沣资产管理公司知道了金老师的故事,愿意资助金老师渡过难关,其后四年,共资助了金老师五万多元,帮她的两个孩子完成了学业,让她能全力以赴地当好孩子王。
虽然身在桂花镇,但远在几十公里外的贺胜至今还有徐秀伟牵挂的孩子,每年的九月开学季,他都要将收集整理好的资料提交到另一个爱心团体——天使之家。这是他在贺胜工作期间联系帮扶的两姐弟,徐祖旺和徐晨希。这是一对苦难的姐弟,父亲是退伍军人,复员回家后患上了严重的帕金森,生活不能自理,母亲在这一变故时选择了离家出走,从此杳无音信,父子三人的生活起居全靠八十多岁的奶奶照顾,经济来源没有着落。姐弟俩因为家庭的原因,学习受了很大的影响。在一次走访中,徐秀伟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心里又生出了一份沉重。这样的家庭需要长期稳定的帮扶,在这份心思下,他又四处“搭讪”,心不唤物物不至,他在一次机缘中结识了北京的又一爱心人士——邓姐。邓姐了解到了这对姐弟的情况后,也十分牵挂,千里奔波来到贺胜桃林村徐家湾,深入了解了孩子的家庭和学情,当场决定长期资助这两孩子。将姐弟俩纳入了她所在的公益活动“天使之家”的资助对象中。而日常跟踪关注姐弟俩学习与生活的任务则责无旁贷地落在了徐秀伟的肩上。爱心就是使命,即使后来因为工作需要,徐秀伟由咸宁北的贺胜调到了远在咸宁南的桂花,但这份爱的传递并没有终止。三年来,姐弟俩一直能如期地享受到天使之家传递过来的爱。
对农村教育,一个人的爱总是有限的,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农村孩子的需要与渴求,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做力所能及的事,正如《爱的呼唤》所呼唤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会变成美好的明天”,基于这个认识,徐秀伟四处活动,为农村教育奔走呼吁,这份举动让更多的人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农村教育,其中也引起了北师大纪录片制作中心的注意,在徐秀伟的热情参与下,一部反映农村留守孩子学习、生活与情感的纪录片悄然问世,《一棵知道很多故事的树》搭载着留守儿童的喜乐忧愁推向了社会,在北京的首映式上,看完电影的各界人士百感交集,在观后的交流中,人们既喜且忧的深情如潮水激荡,像水晕一样从北国剧场这个“投石点”一直扩大到哔哩哔哩,扩大到社会各个层面的人们的心中。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三十年的从教路,徐秀伟先后获得了咸安区优秀老师、十佳农村老师、咸安区优秀党员等荣誉称号,这些荣誉是鼓励,是滋养,也是鞭策,虽然平凡的人生脚步匆匆,但内心的信念却无比的笃定,那就是永远不做一个躺平的人,永远走在播洒爱的路上。 (通讯员于鸿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