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加速度”!咸宁市第一人民医院——
胸痛中心获国家级(基层版)认证
●记者 夏咸芳 通讯员 刘志

  经过严格审核,6月19日,中国胸痛中心总部发布《关于胸痛中心第三十七次执行委员会通过首次认证单位公告》,咸宁市第一人民医院胸痛中心顺利通过基层版认证,成为国家基层版胸痛中心的一员,标志着该院胸痛中心管理体系、综合救治能力和软硬件设施建设等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胸痛中心(基层版)标准。

  ■科学统筹——打造一站式绿色救治通道,有效提高急性胸痛患者抢救成功率

  胸痛中心是为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肺动脉栓塞等以急性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危重患者提供的快速诊疗通道。它的建立可显著降低胸痛确诊时间、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时间、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不必要的检查费用,降低医疗费用,成为衡量急性心肌梗死救治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2022年4月,在咸安区卫健局的大力支持下,咸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全面启动国家胸痛中心规范化建设工作,医院领导高度重视该项工作,积极参与院内胸痛中心建设的每一个环节,带领各相关职能部门、各核心专科团队团结协作,严格按照国家胸痛中心建设的标准和规范,采取横向整合多学科,纵向连贯院前、院中、院后救治,通过多学科合作,整合资源、优化流程,为胸痛患者提供快速准确的评估、诊断和精准治疗手段,打造了一站式绿色救治通道,有效提高了急性胸痛患者抢救成功率。

  截至目前,胸痛中心积极开展冠脉造影、冠脉支架置入术、急诊PCI手术等,共计开展冠脉介入操作4000余例,手术操作量稳步提升,挽救大量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生命。

  ■多点发力——在宣传、培训的同时,上下联动,对接咸安区16家医共体成员单位共同织就一张护心“大网”

  为了让众多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赢得宝贵的“黄金救治时间”,在组织胸痛中心人员学习培训,提升技术水平的同时,该院通过在院内发放健康宣教手册、设立宣传栏、播放宣教视频、定期对院内医疗辅助人员及行政后勤人员进行急救知识培训等方式,提高非医务人员的急救意识,并利用义诊契机,为社区居民、村委会及村民普及心血管疾病的健康科普知识,提高了大众对急性心肌梗死严重性和防治重要性的认知。

  在普及急性心梗的规范化救治流程的同时,该院织就一张护心“大网”:向上与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时刻保持紧密型医联体协作模式,向下进一步规范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加强与基层网络医院合作,实现了“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做到“患者未到、信息先行、协同救治”的闭环管理,确保流程简化、早期识别、规范救治,达到了缩短患者救治时间、降低死亡风险的目的。

  截至目前,该院共对接咸安区16家医共体成员单位,共传输常规心电图1.57万余例,其中,4家医共体单位同时对接了动态心电图业务,共传输动态心电图455例。向武汉中南医院共传输常规心电图58和动态心电图12例,为我市胸痛患者提供了更优质更便捷的医疗服务,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专家指导——省区协作,进一步加快国家级胸痛中心建设,提升胸痛患者救治能力

  为进一步加快胸痛中心建设,提升胸痛患者救治能力,自2020年起,咸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就与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心血管内科缔结了专科联盟,3年来,两院科室通过资源共享、技术培训等多方面的深度合作,在推进医院学科建设、提升医院学术水平、扩大医院影响力的同时,培养出了一支带不走的心血管医疗队伍。

  医院多次邀请胸痛中心联盟、区域胸痛中心总部专家、教授指导工作。去年2月,该院邀请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副院长、心血管内科主任鲁志兵教授和何涛教授来院指导胸痛中心建设工作,并举办了专题讲座。

  最终,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帮助下,在省市专家的指导下,在经过认证申请、资质审核、数据初审、省级联盟预检、专家网审、暗访等阶段之后,2024年4月30日,咸宁市第一人民医院迎来“国考”——中国胸痛中心认证,接受国家胸痛中心检查组现场核查。2024年6月19日,该院正式通过国家基层版胸痛中心认证。

  据悉,截至目前,自咸宁市第一人民胸痛中心成立以来,接诊胸痛患者2774人,快速识别诊断主动脉夹层24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行急诊PCI术131人次。目前我院D-B(患者入医院大门到开通犯罪血管球囊通过时间)平均时间48分钟,最短1例14分钟。咸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胸痛中心认证通过,是对医院胸痛中心工作的肯定和鼓励,未来,医院将以成功通过国家级胸痛中心基层版认证为契机,继续践行“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的救治理念,不断优化救治流程,加强学科及人才队伍建设,提升胸痛患者的救治能力和服务水平,严把质量标准,推动医院胸痛中心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