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安区妇幼保健院成功开展一例高难度内镜下回盲部侧向发育型肿瘤EMR术
“小”手术解决“大”麻烦
●记者 夏咸芳 通讯员 邵国平 刘鹏

  本以为只是腹部不适是小问题,到医院体检行胃肠镜检查竟发现回盲部侧向发育结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等问题。日前,咸安区妇幼保健院内科独立完成一例难度较高内镜下回盲部侧向发育型肿瘤EMR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为患者解除了身体内一颗“定时炸弹”,该项技术的成功开展,填补了咸安区妇幼保健院在内镜下微创治疗消化道深层肿瘤的技术空白,也标志着该院内科内镜下微创诊疗技术的一大进步,为该院为内科及消化内镜下治疗进一步发展迈出坚实的一步。

  ◆五旬男子胸腹不适

  致病“元凶”竟然是它

  家住咸安的阮师傅工作繁忙,长期应酬,近1年来出现腹部不适、胸腹部胀满、嗳气、口臭、咽部不适和大便稀糊不成形等不适,一直未予以重视。今年,利用公司例行体检机会,阮师傅前往咸安区妇幼保健院进行胃肠镜检查。

  在了解到阮师傅日常身体状况后,该院内科副主任兼消化消内镜中心负责人陈亮为阮师傅进行了周密的胃肠镜检查,胃镜结果提示,阮师傅胃部被幽门螺杆菌感染,已患有萎缩性胃炎、食管裂孔疝,反流性食管炎(B级);结肠镜检查结果提示,阮师傅回盲部侧向发育型肿瘤、结肠多发息肉。

  ◆内镜再显神助攻

  助力医生精准“拆弹”

  阮师傅入院后,该院内科副主任陈亮为其完善了相关辅助检查,并立即将阮师傅的病情向科主任朱志刚进行了汇报。

  由于该部位病灶形状不规则,位置难以控镜,病灶位于结肠最远端且在褶皱后方,位置刁钻,黏膜下注射、圈套、切除及创面封闭较为困难,消化道穿孔风险高,手术切除难度较大。经全面评估该病情后,该院内科消化内镜诊疗中心诊疗团队全力协作,在朱志刚主任带领下,为阮师傅实施回盲部侧向发育型肿瘤EMR术及结肠息肉电凝治疗。

  “黏膜下注射—圈套病灶—创面封闭”。术中医生在菲薄的肠壁上手法轻柔,技术精湛,经过细心操作,回盲部侧向发育结肠侧向发育型肿瘤被完整切除送检,余下结肠小息肉均予以行高频电凝治疗。术后该肿瘤病理证实为管状腺瘤(癌前病变)。术后,阮师傅感觉良好,当日可下床活动,24小时后可进食,术后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

  同时术后一周后予以患行幽门螺杆菌感染根治治疗。目前患阮师傅胸腹部不适、反酸、嗳气、咽喉部不适、口臭均得到改善。

  ◆要“早治”须“早识”

  定期体检是关键

  “阮师傅长期应酬、饮酒、呕吐、暴饮、暴食损伤胃肠黏膜及食管贲门损伤,继而出现贲门松弛、食管裂孔疝,反流性食管炎;聚餐增加了幽门螺杆菌感染机率,长期幽门螺杆菌感染未得到根治,继而出现萎缩性胃炎(容易出现癌变);同时吸烟、饮酒、高蛋白、高脂、刺激性食物饮食增加了肠道黏膜损伤,增加了患结肠肿瘤风险。”陈亮医师介绍,在中国,像阮师傅这样患有幽门螺杆菌人群近50%,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正式发布《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防控》白皮书,里面明确指出幽门螺杆菌为I类致癌因子,胃镜检查并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癌的一级预防措施。同时肠癌高发区年龄超过40岁者,人群发病率约30%,其中肿瘤性息肉最为常见,是癌前病变的一种,与大肠癌的发生密切相关。有研究发现,有80%至95%的结直肠癌是由结直肠息肉演变而来。

  此次阮师傅结肠镜发现的结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LST病理表现主要为黏膜癌、腺瘤。阮师傅病检为管状腺瘤,虽然腺瘤有良恶性之分,但经动态观察发现即使是良性的LST病变,3年之内也有可能演变成为进展性结肠癌。此次行内镜下EMR术,将病变所在粘膜完全剥离,达到根治消化道早癌的效果。与外科手术相比,具有创伤小,操作时间及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费用低,术后患者生活质量高等优势。

  陈亮医师建议,在日常生活中,市民一定要加强健康查体的意识,发现有胃肠道不适或有胃肠道肿瘤家族史的人群,应尽早行胃肠道镜检查,以提高消化道早期病变的查处率,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