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书匠”到乡村振兴“多面手”
——记咸宁市教育局、咸宁市职教集团驻通城北港镇龙门村工作队队员谢军
●记者 夏咸芳

  他是一名来自教育战线的党员教师,在驻村2年多的时间里,他积极主动,始终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始终把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作为头等大事,谋发展、跑项目、搞产业……他靠勤劳智慧的汗水,无怨无悔为村民办好每一件实事,使龙门村村容村貌、居住环境、交通条件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村民口中念念不忘的“贴心人”。

  两年多来,身兼调查员、协调员、指导员、联络员、宣传员和服务员的他,快速成长为一名推动乡村振兴工作的“多面手”。他就是谢军,咸宁市实验小学一名教师。

  扎根乡村 真抓实干显担当

  刚到龙门村,为尽快转变角色、尽早适应岗位要求,白天,谢军挨家挨户摸清民情,了解村民所思所想,并一一登记在册。晚上,他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学习乡村振兴文件和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弄通其中的共性和特性。他还积极参加村委班子党课学习、政策学习,从中汲取工作经验理清工作思路,探索工作方法。

  为进一步了解村民们的急难愁盼问题,谢军通过开屋场会、入户走访、实地考察等多种形式对龙门村进行了村情民况调研。同时把党和各级政府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传达给村民,让村民知道乡村振兴政策,调动村民的积极性,让村民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动参与者、建设者和受益者,为龙门村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产业帮扶 点燃增收新引擎

  在驻村工作中,谢军始终坚持以全体村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设身处地从细微处考虑问题,用温暖、赤诚之心给村民当家,为村民办事。

  立足该村有机水稻、茶油等优势品牌,积极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在产业发展带动村集体经济和农民持续增收上不断“使力”,激发产业发展活力,推动农业转型农民增收。

  今年77岁的樊星灿是龙门村三组农民,也是通城一名先烈之后。在驻村工作队鼓励和帮扶下,樊星灿承包抛荒田四十余亩,年产生态大米三万多斤。面对三万多斤大米,年迈的老农体验了丰收的喜悦,同时也有了销售难的忧愁,谢军知道后,第一时间向驻村第一书记汇报,他不计得失,开个人私车多次往返咸宁、通城两地,先后联系市教育局、市职教集团、鄂高、咸宁市实验小学,得到四家单位的鼎力支持,为其销售生态大米一万余斤。

  针对该村的地势特点,先后投入50万元产业发展帮扶资金,建基地育龙头,构建茶油全产业链条。构建茶油产业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全产业链帮扶。

  去年10月份,正值村里采茶籽出茶油的关键时刻。他心系农户茶油销售问题,正值胰腺炎住院的他,向医生强烈要求办理了出院,回村参与茶油商标设计、包装、货物运输及销售工作,受到茶油种植户的高度肯定。每年带动10余户脱贫户增加务工收入20余万元,使该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扶智赋能 架起教育“联动桥”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为激发教育发展动力,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驻村期间,谢军与队员们一起,充分发挥人民教师的特长,积极组织参与送教下乡、研学旅行、唱红歌等活动。搭建城乡学校互帮互学平台,先后组织了咸宁市实验小学教师赴北港镇小学开展“党员团员送教下乡”活动、咸宁市教育局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市职教集团学校“学党史·办实事”油茶果采摘等活动,还组织相关部门向脱贫户赠送10万元爱心物资活动。他尽自身最大力量,推进城乡教育交流,促进城乡教育均衡。

  身份的转变,不变的是为民初心;工作的转变,不变的是奋斗热情。就这样,谢军用实际行动,始终坚守为民初心,奔跑在通城县北港镇龙门村这片热土上,与队员们、村“两委”一起为群众谋幸福、为乡村谋发展,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奋发昂扬的斗志,聚力乡村振兴,做无愧于新时代的奋斗者和教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