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世界”怎么构建的
电影《流浪地球2》幕后藏着19人科学顾问团队

  本报综合消息 电影《流浪地球2》上映后票房火爆,话题不断。观众围绕“太空电梯不可能建成”“几千颗核弹炸不掉月球”等话题展开热烈讨论。观众挑的这些“刺”,其实科学顾问都一一讨论过,“科幻电影不是科学纪录片,它既要有‘科’,也要有‘幻’。”《流浪地球2》幕后藏着一个19人的科学顾问团队,其中多位是来自中国科学院的研究员,上述理念就是他们的共识。他们提供的科学视角,帮助影片完善了世界观架构和视觉呈现效果,也曾促使一段重要的剧情做出了修改和完善。

  近三分之一剧本被“科学”修改

  中国计算机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主任助理崔原豪与《流浪地球2》的缘分,始于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王元卓的电话邀请。“这可以说是‘造梦’故事的开始,除了科幻电影之外,科学家恐怕很少有机会‘见证’一个未来世界。”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魏红祥、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苟利军、中科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韩桂来……科研“国家队”力量的陆续加入,为电影注入了更多科学的味道。

  两年多来,科学顾问参与构建了长达20万字的“流浪地球世界”架构,其中不仅包括了基础物理、天体物理、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等自然科学知识,也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科学设定。在文本之外,黑板上的一行行科学公式、科学家日常的穿着造型、科研机构的层级架构等细节,科学顾问都力求严谨,产生了大量的手绘科学概念图和计算草稿。

  科学的计算论证,还曾让剧组忍痛推翻了关键剧情。编剧团队在构思“地球如何摆脱月球引力”的剧情时,曾设想在太空电梯加装大炮,向月球发射弹丸使其加速自转解体。这是一个具备视觉呈现力度的方案,但苟利军在计算后给出了一个“天文数字”——至少需要发射上千万枚超高速弹丸。“论证后,我们还是决定改为用发动机推走月球。科学顾问的参与,改变了原剧本近三分之一的剧情,美术团队为此曾‘痛哭流涕’。”该片世界观执笔骆翼云笑着介绍。

  电影促使大家更关注科学

  不过,现实中的科学顾问并不“古板”。本次科学顾问团队的成员,大多有着多年的科普工作经历。帮助剧组在科学基础上展开艺术创作,平衡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冲突,是团队的共识。“在做科普的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宽容和磨合,这是科学与影视融合的关键基础。”魏红祥说。

  科幻电影通过情节设置,让普通人关注并理解生僻的科学概念,也是科普的有效路径。在王元卓看来,科幻电影是展开科学传播的有效载体,即使观众对影片设定“挑刺”,起到的依然是正面效应。“科学本身就是思考、争论、验证的过程,影片引起社会的广泛讨论,也是在促使大家关注科学。”

  “这是一件既有意义又有意思的事”……在被问及未来是否还愿意参与到科幻电影的制作时,多位受访科学顾问都给出了肯定的答复,“如果有机会,我肯定还会参与,并力争把科学与影视更好地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