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11日 星期
标题导航

咸宁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
用青春铸魂,以实践正身
●通讯员 李语嫣 肖乐维
▲文传学子推普助振兴
▲在红色遗址参观学习
▲诗联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学院与鄂南文化研究中心携手指导团队实践
▲“镜”观其变:用镜头记录乡村振兴新变化

  2022年暑假,湖北科技学院围绕“喜迎二十大,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的主题开展“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号召全体学生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人文与传媒学院团委组建六支重点实践队伍,携手鄂南文化研究中心,从乡村振兴、社会调查、非遗传承、爱心支教等角度开展活动,全方位动员青年学生深入实践,引导青年学生了解国情、社情、民情,提高社会化能力。

  ■多方着力,拓宽平台促实践

  5月,学院面向专业教师、青年学生提前征集社会实践创新选题,筛选提炼申报立项,重点团队由指导老师亲自带队,并在全校范围内组队。为增强社会实践活动的锻炼效果,学院与鄂南文化研究中心加强合作,为多个实践团队提供专业理论指导和相关支持。同时,积极推进实践成果转化,将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调研成果为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提供调研材料和数据基础。不断将传统专业和新兴专业优势相结合,寻求多方合作的社会实践模式,保障社会实践项目的有效性、参与度及实施效果。

  为营造良好基层实践氛围,学院主动搭建平台、选树先进典型,探索符合青年特点的宣传话语体系,发挥校园新媒体矩阵多维覆盖作用。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网站等平台宣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好榜样、好做法、好青年,展示大学生社会实践成果,表彰优秀实践大学生,着力把暑期社会实践打造为共青团品牌项目,不断激发青年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内生动力,激励青年学生把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把远大理想融入到奋斗之中,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紧扣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彰显共青团实践育人优势。

  ■聚焦乡村,奋力发出青春强音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六支实践团队,六条实践路线,六十余名青年,用先进文化武装头脑,用清晰镜头记录沧桑变化,用坚定脚步丈量基层道路,以饱满热情投身实践,以助力乡村振兴。

  振兴先扶智,扶智先通语。“正音筑梦”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前往咸安区双龙社区、同心路社区希望家园以及汀泗桥镇小学等地,向孩子们宣传普通话知识。队员们因地制宜,精准聚焦,用丰富多彩的趣味活动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营造出学说话、敢说话、会说话的氛围,同时也丰富了他们的课外知识,使他们感受到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镜观其变”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前往咸安区黄荆塘村、通城县内冲瑶族村等地进行调研。他们在通城高冲公社大型综合红色景区了解其历史变迁,厚植红色文化;在黄荆塘村“茶产业与机械化水田产业相结合”的特色双产业经济发展模式下,看到村镇经济的高速发展;在内冲瑶族村以旅游业联农带农的探索中,为古瑶文化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他们用镜头记录乡村振兴的新变化,讲好乡镇故事,传好乡镇声音。

  湖科诗词楹联协会暑期社会实践团队通过走访咸宁市的“诗词文化之乡”“中国楹联文化镇”,在横沟桥镇、大坪乡和北港镇与当地诗词协会人员进行交流学习,感悟诗词文化魅力,积极传承中华诗词文化。并在与当地农民诗人、政府人员、学校老师的交流中,感受到诗词文化对于地方发展的积极引导作用,同时积极推广校园特色诗词文化教学模式,助力文化扶贫工作开展。

  “履迹鄂南,初心砥行”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赴咸安区汀泗桥镇、通城县、通山县,考察调研鄂南红色文化,通过对红色纪念馆、遗址的参观学习,从多方面了解鄂南红色文化,为其挖掘与传播贡献了力量。在实践中弘扬和培育了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青年学生不断用行动践行理想信念,铭记历史,紧跟党走,做党和人民坚实的后备军,矢志不渝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鄂南长歌、非遗保护”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叙事长歌的传承和保护,首先前往崇阳县对经典万字长歌《双合莲》开展实地调研。他们运用现代媒体技术,建立集文字、图片、影音于一体的长歌数据库,并为传承人打造民歌MV,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将民歌文化推向大众,既保留民歌的原始形态,又符合大众的审美需求,有利于长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希望家园”社会实践团队在咸安双龙社区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教育教学活动,对青少年暑期空余时间进行合理运用,在开展基础课程的同时,加强党史学习教育和特色课程,如文化与历史、卫生与健康等。不仅缓解了家庭暑期教育的压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还在实践中提升了自己专业能力。

  “实践中,每个团队都在用镜头记录实践过程,每个镜头都有不同的涵义。就以我们团队为例,‘镜’字所代表的意义,不仅仅是通过镜头去记录青年群体鲜少接触的乡村,更是能通过镜头投射出国家政策的贯彻落实和人民日渐美好的幸福生活。在实践过程中,大家互帮互助,磨合适应,都有很多收获。”“镜观其变”实践团队队长包思惟说。

  ■知行合一,不断厚植家国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寄语青年:“要坚持知行合一,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练、增长本领。”社会实践是新时代大学生增强社会认知、体验发展进步、强化责任担当的重要途径。同时,文传学院也致力于在开展形式多元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加强对青年学子的爱国利民教育。

  建立家国坐标,强化国情认知。在社会实践中,增强青年学子对国情地情的体悟和认知,聚焦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围绕社区建设、乡镇发展,并结合学院专业特色,进行普通话推广教育、丰富社区活动、基层民生调研等活动。在党史教育、传统文化教育中融入实践教育,对咸宁地区的红色资源、诗词资源进行整合,感受地方的新形态、新特征。

  建立基层坐标,强化社情认知。搭建大学生志愿服务平台,拓宽大学生深入乡村城镇、学校企业、扶贫一线的社会实践途径,“镜观其变”团队在黄荆塘村了解茶产业特色经济发展模式后,赴内冲调研古瑶文化,了解乡村振兴发展现状。青年学生到基层开展文化、教育志愿服务,进行暑期义务支教,为留守儿童提供关怀教育,以教育助力乡村振兴。

  建立人民坐标,强化民情认知。发挥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的重要阵地作用,明确自身责任、发挥自身优势,在社会实践中强化民情认知,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用求真务实的态度在社会实践中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服务支撑。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活动不仅是青年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的重要渠道,也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更是培育青年学子在文明实践活动中厚植爱国情怀、增强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