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24日 星期
科技赋能促发展 创新驱动显成效
我市科技创新综合考评进幅全省第一
●记者 杜培清 通讯员 向美琳

  科技创业力量强,科技创新活力涌。2021年,市科技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紧密对接省光谷科创大走廊发展布局,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引领能力持续增强。

  一份骄人的成绩单更具说服力:2021年,市科技局建成国家级孵化器1家,实现我市零的突破;全市10家重点产业研究院全部挂牌运营;与建行咸宁分行签订《科技金融战略合作协议》,为全市科创企业新增授信8.34亿元……2021年,科技创新综合考评从全省第10位跃升至第7位,进位幅度排名全省第一,获得省委、省政府表彰。

  ■完善政策,推动省级战略落地

  2021年,市科技局坚持问题导向,围绕市委市政府“重大产业、重大项目、重大事项”确定的重点任务,提请市政府出台《咸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咸宁功能区发展规划》,明确构建“一核驱动、一带推进、多极联动”创新空间发展布局。围绕“武咸同城”发展,积极谋划咸宁科技创新中心(科技金融港)、横沟科学城等一批重大科技项目。推动市政府与武汉、鄂州、黄石、黄冈签订五市合作协议、与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推动省级战略在咸宁落地见效。

  ■聚焦难点,持续实施倍增工程

  围绕在科技创新方面的难点、堵点问题,持续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倍增工程,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407家,预计高新技术企业达330家,高新技术增加值占GDP比重15.7%,每万家企业法人中高新技术企业数5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65家。企业享受研发费加计扣除10.05亿元,减免56家高企所得税1.78亿元。成功建成国家级孵化器1家(实现我市零的突破)、众创空间1家;建成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1家、企校联合创新中心7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家、成果转化中试研究基地2家、星创天地4家、众创空间2家。全市10家重点产业研究院全部挂牌运营。组织各类创新主体争取省级以上项目,成功立项50项,争取资金3610万元。组织实施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立项市级项目34项资金805万元。与建行咸宁分行签订《科技金融战略合作协议》,为全市科创企业新增授信8.34亿元。

  ■揭榜挂帅,促进企业成果转化

  举办“揭榜挂帅”科技项目集中签约仪式,促进企业与高校达成意向揭榜金额300万元。引进华中农业大学等8所高校科研团队来咸开展成果转化,转化金额近2000万元;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达61亿元;登记省级科技成果125项,转化科技成果97项,征集技术需求50余项,获得省科技奖11项。持续推进湖北咸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新建农业科创平台2家;全市选派各级科技特派员274人;备案市级星创天地11家;认定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40家,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彰显。精心组织全市科技周系列活动,市科技局荣获“2021年全国科技活动周优秀单位”。完善人才聘用机制,落实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建立科技人才库,入库专家200余名。获批“省双创战略团队”2个。

  ■深化改革,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市科技局坚持项目带动乡村振兴,引进中铁大桥科学研究院新材料研发生产项目落地嘉鱼;聚焦发展难题,完成全面深化改革任务5项,我市推进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咸宁功能区建设四项举措在全省科技部门推广。深化“放管服”改革,积极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公开,创新创业活跃度不断提升,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主动上门服务,对接企业需求,组织网络培训班6期,制定《咸宁市科技项目揭榜制工作实施方案》《咸宁市“三个一百”建设行动方案》《咸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等政策,持续优化科技创新政策“软”环境。积极落实高企税收优惠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牢牢树立“全员招商、全域招商、全线招商”理念,成立科技招商工作领导小组和专班,先后10余次赴外地招商,成功落地项目1个,签约项目2个,在谈项目6个。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市科技局负责人表示,2022年,市科技局将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和市委、市政府的工作要求,以“深实严细久”的作风,勇于担当、锐意进取、加倍努力,使科技创新成为咸宁“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的鲜明标识和有力引擎,以优异的成绩向党的二十大献礼。

2022年2月24日 星期

第11版:创新咸宁 上一版3  4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