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去春来,寒气始退,民间流传“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还有梨花雪”“吃了端午粽,再把棉衣送”的俗语。可见,“春捂”这种民间的传统习惯有一定道理。那么什么是春捂?
咸宁麻塘中医医院(咸宁麻塘风湿病医院)风湿病科孙大芳医师介绍,冬末春初,阳气升发,而人们的机体调节功能远远跟不上天气的变化,稍不注意,伤风感冒就会乘虚而入。“春捂”就是说春天虽然天气变暖,但是不要过早的脱掉厚衣服,使身体产热散热的调节与冬季的环境温度,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
一年之计在于春,本期《麻塘中医》,孙大芳教大家掌握春季养生法,为新一年的健康打好基础。
■春捂在于照顾好“首足”两头
“早春时节,天气乍暖还寒,早晚温度较低,细菌病毒活跃,容易侵犯人体,导致各种疾病发生。”孙大芳介绍,春捂的重点是“捂”头颈与双脚,这样可以有效避免感冒发热、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发生。
“寒从脚起,传统养生主张春时衣着‘下厚上薄’,因为人体下半身的血液循环较上半身差,容易遭到风寒侵袭。”孙大芳建议,春季衣服要递减,当冬季向春季转换时,人体防卫体系处于“冬眠”初醒之际,因此这个时候不能急于一下子脱掉衣物,而应一件一件地减,而且要因人而异。
孙大芳强调,女性如果过早换春装,会导致关节炎和多种妇科病。此外,春天还是流脑、麻疹、腮腺炎等传染病的多发季节,这些疾病的发生虽与细菌、病毒感染有关,但感染后是否发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体质和起居调养。而适当“春捂”可增强体质,能够大大减少发病几率。
■春捂“捂”多久最好
那么,春捂到底要“捂”多久呢?孙大芳表示,一般情况下,立春后最短也要捂10天~15天。虽然立春代表着春天来临,但是立春过后日夜温差较大,冷空气活动频繁,气温不会立刻回升,至少需要半个月的过渡时间。在这期间,气温变化较大,如果过早脱掉棉衣,人体很容易在一冷一热的气温变化中受寒,从而导致感冒、关节炎等多种疾病。
据介绍,“捂”的具体标准首先看温度。通常来说,15℃是一个临界值。低于这个气温时,市民最好继续“忍受”一下厚重衣物带来的不便;而当超过这个温度时,则可以考虑脱点衣服。孙大芳表示,因为每个人的体质不同,耐受冷热的程度也不同,如果“捂”着时不觉得咽喉燥热,身体无明显出汗,即便气温稍高于15℃也不必急着脱衣;如果感觉“捂”了身体会出汗,就应该早点换装,否则,“捂”出了汗,万一再被冷风一吹,反而容易着凉。
“特别是对婴幼儿来说,过度春捂容易使婴幼儿出现‘过暖综合征’。这类症状主要表现为高热、抽搐、腹泻、吐奶,重者可能发生昏迷甚至休克。”孙大芳介绍,早春时节,应该关注天气预报,提前一两天了解气温变化,适当增减衣物,避免身体受到冷空气突至的刺激,从而减少疾病的发生。特别是当天气预报预告昼夜温差超过7~10摄氏度时,就该小心防寒了。
■春捂有哪些好处
都说春捂,那么春捂的好处到底有哪些呢?
在孙大芳看来,“春捂”有利于调节人体的体温恒定,因为无论季节如何变化,人的体温总要保持在37℃左右,人体保持恒定的温度,主要通过血管的收缩和皮肤的出汗调节,此外增减衣服也很重要,过早脱减衣物,会破坏人体恒定温度,影响身体健康。其次,“春捂”有利于抵御风寒。人体也同自然界一样,在春天开始复苏,原先处于“冬眠”的皮肤细胞开始活跃起来,毛孔张开。这时当冷风袭来时,通过“捂”在皮肤外面形成防御的屏障,防止初春风寒袭人,引发疾病。
此外,“春捂”有利于我们身体适应季节的变化。初春时节,气温变化大,昼夜温差大,“春捂”可以让我们适应冷暖变化,防止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发生。
“一年之计在于春”,在这个万物复苏的季节,各种疾病也可能趁机“侵扰”大家。对于风湿病患者而言,春捂尤为重要。孙大芳强调,寒冷刺激会使肌肉僵硬,血流缓慢,关节活动受阻,所以大多风湿病患者怕冷明显,变天下雨时关节疼痛加重。孙大芳同时提醒,冬末春初,乍暖还寒,市民朋友应注意关节痛处保暖,切忌过早贪凉减衣,做好春捂,防止疾病反复发作。此外,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风湿病患者应注意加强锻炼,增强身体素质,避免风寒湿邪侵袭,注意劳逸结合,预防和控制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