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票房超过《大圣归来》后,《大圣归来》特地制作了一张祝贺海报,上面写着“哪吒登顶,大圣恭贺”。《哪吒》也制作了海报回应,“谢过大圣,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关于哪吒,有一个著名的梗,就是他的名字怎么念,各地方言不太一样。《哪吒》火了之后,无论微博还是朋友圈,“你们那里的方言怎么念哪吒”都成为热门话题,刷了屏。
全国方言读“哪吒”
堪称大型搞笑现场
前段时间,曾有一个短视频段子很火,一个小朋友看书上的哪吒故事,他读出来的是“那坨”。当然,这只是一个文字错读的搞笑段子,其实,哪吒这个经典人物,很多人在不识字的时候,就开始听大人讲故事了,以至于念书后看到哪吒两个字,会有点奇怪,原来是这么写的啊!
所以,哪吒两个字怎么念,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牵涉到各地方言,就热闹了。成都人说“那抓”,广东有人说“拿砸”,浙江人说“挪扎”或者“拿扎”,江苏人说“闹赵”。在采访中,《哪吒》导演饺子也现身说法,说四川方言念“luoza”。还有“辣砸”“罗抓”“鹅扎”“落咋”“泥渣”“娜扎”“梨渍”等稀奇古怪的发音版本,听着都很奇葩。
有个闽南网友脑洞大开,“哪吒不是太乙真人用莲藕摆成人形复活的吗?咱们闽南话‘莲藕’的发音就是‘哪吒’。”闽南话里“哪吒”叫“莲藕”?如果说前面一连串方言读音起码还能在文字上有迹可循,那“莲藕”就真的要靠想象力了,只能说中国方言博大精深。
家乡话念哪吒是一回事,用普通话念哪吒是另一回事,同样搞笑。特别是对很少在书面上接触哪吒两个字的老人和小孩,哪是个多音字,但很多人不知道,会直接把“哪”读成“那”。吒又是一个非常用字,不小心的话,很容易看成“托”或者“坨”,所以,真的有人把“哪吒”念成“那坨”也不奇怪。
当然,大多数人还是能念对的,80后、90后大都看过电视剧《西游记》《封神榜》,哪吒的普通话发音应该早已深入人心。
哪吒两个字为什么难读?
梵音舶来品和文白异读
跟朋友聊这个话题。很多人开始自信满满,最后都陷入“应该是这样吧”的自问自答中。绍兴姑娘燕子直接点评这个问题实在太“魔性”了。“小小‘哪吒’两个字,就能考验出你几十年的方言功底扎不扎实啊。”她理智分析,“不管在杭州,还是在老家,现在大伙儿,碰到影视书面语嘛,都习惯直接用普通话发音,‘哪吒’在方言里本身出镜率就非常低。经不起推敲的,可能你多问两遍,大家就搞不清楚究竟应该读什么了。要不是最近这个电影热映,很多人可能好多年都没用方言发过‘哪吒’这个音了。”
有人说,无论用普通话,还是方言,“哪吒”都不是很好读,因为“哪吒”本身是从印度舶来的梵音啊。类似还有梵语舶来词“般若”,读音“bo re”,是大智慧的意思。
哈佛大学文学博士、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东亚系教授夏维明认为:“哪吒是印度神话中两位神的合体,其一是《罗摩衍那》中的夜叉,那吒俱伐罗,另一个原型是克利须那神。”在印度佛教里,“哪吒”的全名是那吒俱伐罗,是佛教四大天王中的北方护国天王毗沙门天王的第三个儿子。他的样子是三面六臂的鬼王,其职责是护卫佛法、扫除邪恶、保护世人。
喜欢研究民俗文化的胡先生却认为,方言哪吒难读,主要是文白异读惹的祸。
什么是文白异读?这是汉语方言中一种特有的现象,一些汉字在方言中有两种读音。一种是读书识字所使用的语音,称为文读,又叫读书音。另一种是平时说话时所使用的语音,称为白读,又叫做说话音、白话音等。在中国,吴语、闽语、瓯语的文白异读现象最为频繁复杂。举个杭州人都懂的例子,上海话中“大衣”的“大”念做 [da],是文读,接近普通话;但“大人”中的“大”念做 [du],是白读。
哪吒[nézhā]偏偏是从梵文转过来的特殊发音,转成方言里的文读就特别尴尬,怎么读都觉得舌头打结,不大“合适”。
(来源:《都市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