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3日 星期
一缕笋香
■袁丽明(通山)

  近期走在街头巷尾、学校门口,时常碰到挑着篮筐卖竹笋的大娘。古话常说:“清明一尺,谷雨一丈。”洒过阵阵清明雨,又是一季笋长时。

  老家房前屋后都是竹林。每年竹笋拱出土面的时候,香喷喷的竹笋腊肉、竹笋酸菜、竹笋酒蒜,也就成了饭桌上久盛不衰的风景。一缕笋香,刻进童年,成了抹不掉的记忆。

  村人每次路过竹林,对粗壮的竹笋“啧啧”称赞羡慕不已的时候,阿婆就会大方地递上锄头,说道:“去挖两支尝尝鲜吧。”乡亲腼腆地推辞着,阿婆说:“这有什么咯,又不是什么稀罕东西。”说着麻利地钻进竹林把笋挖来了。同样,每年也会挖出大批竹笋,给城里的亲戚送去。虽然竹笋不是什么值钱的宝贝,可它是地道的绿色食品,味道鲜美,营养充足,备受家人亲睐。

  我喜欢剥笋,一层层笋壳剥开,把白白胖胖的笋肉倒进锅里煮熟,笋香扑面而来。每一次煮完笋,满屋清香许久都挥散不去。闻惯了这种味道,每年春天,就忍不住往竹林里跑,寻找笋的踪迹。

  阿婆说:“你们现在可享福嘞,想吃的东西可以尽情吃个饱,我们小时候可没这么好命哦!”那是吃大锅饭的年代,就算竹笋长在大门口,也是公家的财产,没人敢挖。每次看到竹笋在眼前“蹭蹭蹭”往上长,看着笋皮绽开、掉落,看它抽出枝丫长成竹子,忍着的口水咽了一遍又一遍。

  到了父亲小时候,生活就有了好转。家家户户有了田地,勤劳的爷爷栽下了不少竹子,培育出了一大片竹林。只不过那时生活贫困,长出的笋是舍不得吃的,得留着长成竹子。除非家中有贵客盈门,爷爷才会擎着锄头去竹林里寻找长得紧密个头瘦小的笋,用锄头尖刨破一点口子,用手扒开上面的松土,小心翼翼地掏出一根笋来,送给厨房中忙碌的阿婆待客。父亲是最小最调皮的,吃了一两次酸菜笋后,再也不肯吃光酸菜,天天吵着要笋。这些破土而出的笋苗可都是爷爷的心头肉,不是贵客登门,何尝舍得动它一根!每掏出一根笋来,爷爷都心疼得就像割肉一般。

  父亲是不理解的,他不知道一根笋长成竹子对爷爷来说意味着什么,不知道一根成年竹子对生活的用处有多大,而挖出来了顶多就是桌头一碗菜而已。一次趁爷爷不注意,父亲偷偷掰了一棵出土半尺来高的笋,插上棍子,在田畻边挖个洞放进干柴烤着吃。闻着味的爷爷发现,扛着扁担追着打,父亲像头小牛犊子满田乱窜还是没能逃脱。从那以后,父亲再也不敢偷嘴了,只是这顿笋的记忆,格外深刻。

  到我小时候,生活就更好了。每年春光乍泄的时候,父母就迫不及待去林里寻来竹笋,天天换着花样做,炒着、炖着、煮着,伴鱼、伴肉、伴酸菜,鲜笋吃不赢了就切片晒成干笋、泡在坛里做酸辣笋。想方设法,一年到头都能在餐桌上见到笋的踪影。笋年年长,年年吃,每年吃笋都吃到吐,发誓再也不吃了。可来年春一绿,母亲剥了两根刚出土的嫩笋,切成四瓣,放上两面煎黄的鲫鱼,炖出如纯牛奶般浓稠的汤汁,芳香四溢,忍不住舀来一口,来不及吹凉就一咕噜倒入口中,那个烫啊!那个香啊!我不禁想起北宋文学家苏轼的诗句:“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好竹连山,正是家中风景;一股笋香,正在眼前。岂不美哉妙哉!

  眼下,城市生活中餐桌里四季不绝时蔬、不缺美味。只是格外怀念幼时在林间寻笋的情景,楠竹笋谢幕,水竹笋登场,满山

2018年5月3日 星期

第13版:花海泉潮 上一版3  4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