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日 星期
家长轮流扫地引争议
教育专家:应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
记者 熊大平

  “最近儿子班上老师要求家长进校代替孩子做卫生,不执行的家长还有惩罚。”最近朱女士向记者反映了,上学前班儿子班上的“奇葩”事。这一现象也引起了家长的热议。

  “这学期开学不久,老师就给家长布置了一个长期任务,根据值日表,班上家长轮流做卫生。”朱女士认为,学前班的孩子都不满6周岁,不会扫地,家长也会帮忙指导。如果老师直接将任务分派给家长,难免会让孩子形成不爱劳动的意识。有家长认为,老师是担心孩子不会做卫生,教室卫生做不干净,影响班级评比。

  朱女士认为,老师的想法是将班级卫生做好,但这种让家长代劳的方式很不可取。

  家长吴女士表示,自己刚上一年级的儿子,班上有60多人,排到她儿子扫地,她也会帮忙。“因为儿子在家从来不扫地,肯定做不好。看着他拿扫帚的样子,我都别扭。”吴女士认为,孩子小不会扫地很正常,待长大些了,孩子会学会扫地的。

  “孩子在家不做卫生,或者做不好,这与很多家长的教育方式有很大关系。”一名学前教育人士表示,做家务对于孩子来说就是一种体验,他并不会将劳动当做很体力活。家长认为做简单的家务与学习无关,孩子不用干体力活。这种认识直接导致孩子不会做家务。让孩子自己做卫生,学会承担责任。

  其实很多家长还是希望通过老师的鼓励和引导,让孩子爱上劳动。朱女士认为,相比和家长相处,小朋友在老师面前更容易学会克服困难。学前班的小朋友大部分不会扫地,但孩子的适应能力很强,如果老师加以引导和鼓励,相信很多孩子会乐于参与其中。

  孩子的劳动意识不是一时就能培养,在幼儿园阶段就已经有对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学前班或者一年级的小学生,不仅要培养学习习惯,更是培养生活习惯的重要阶段。由老师带领孩子传承劳动意识、技能,效果又快又好。

2016年11月1日 星期

第11版:民生·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