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深入推进人才强市建设,营造浓厚的人才工作氛围,定于11月份为全市“人才工作宣传月”,本报特开设《我身边的人才》专栏,敬请关注。
说起张太军,嘉鱼县潘家湾镇的农民无人不竖起大拇指。他不善言谈,外表平凡,却是嘉鱼县的蔬菜种植大户、农民创业代表,更是湖北省模范农机大户,嘉鱼县“十佳致富能手”、“十佳经纪人”。他心怀“悯农”之情,把带领群众致富当作自己的事业,乡亲们也把他看成致富的领路人。
创新一种模式 致富一个群体
张太军,1968年10月出生于嘉鱼县潘家湾镇四邑村。现任新农合作社理事长、太军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嘉鱼县农机协会副会长、四邑村副主任。1989年,高中毕业的他回家务农,家庭收入很低。1997年,他跟随农民工大军来到广州,因为没有专业技术,只好从事蔬菜搬运。在卖苦力的三年里,他留心身边的人和事,结识了不少从事蔬菜营销的大户,他们中既有山东的“土豆王”、河南的“南瓜王”,也有西安的“包菜王”。正是有了这些资源,2000年,在得知家乡在推广蔬菜种植后,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回乡,租种了100亩地试着发展蔬菜种植。当时,他一没资金,二没技术,全靠银行贷款和朋友的帮助,投资40万元,购买了一台挖机,一台收割机,一台多功能拖拉机,开始了创业历程。
经过多年打拼,他摸清了市场,集聚了人脉。2011年,张太军联合142户农户组建了一个新型蔬菜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改变传统的以资金或土地入股,集中生产、统一销售的经营模式,实行“生产种植在户、服务管理在社”的新型经营方式。合作社与菜农之间遵循土地不流转的原则,让农民始终拥有土地的承包权和使用权,农户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和日常管护,让农民种自家地、产自家“粮”。
他与社员签订协议,以不低于市场批发价对社员产品进行回收,每年利润的30%分红给社员,70%留作企业积累发展生产。2013年,合作社实现销售收入1600多万元,户均收入11.26万元,比普通农户多2.7万元,社员每户年底分红1.1万元。
集成一套技术 锻造一批能人
张太军的成功源自他的吃苦耐劳,更离不开他的虚心好学。近几年,只要听说哪里有好的典型,他都会不辞辛苦地上门求教。他先后自费到山东、陕西、安徽、江苏等地参观学习,每年的种子交易会、蔬菜博览会等,他总是一个不落地参加。闲暇之余,他还时常翻看合作社订阅的《农民日报》、《农村新报》、《长江蔬菜》等报刊杂志,了解相关惠农政策、蔬菜种植前沿技术。他常说,只有多看、多思考,才能找准方向、找到方法,少走弯路。
每年,张太军都要从华中农业大学、省农科院、武汉农科所等地聘请行业专家给农户授课,讲授蔬菜栽培新技术,蔬菜营销策略及产业发展态势,让菜农不离乡不离土,学习生产两不误。2013年,张太军成功组织了全县170多个种子经销户、种植大户到合作社蔬菜生产基地召开蔬菜新品种、新技术展示观摩交流会,反响良好。
张太军还热衷农业装备的投入。他常说,技术决定品质,品质决定效益。在产业基地里,一盏盏太阳能杀虫灯、性诱捕器、诱虫黄板布局其中。基地蔬菜病虫害防治全部采用绿色防控技术,施用的是配方肥。据了解,经过多年的锤炼,合作社的菜农个个都是技术能人。基地生产的蔬菜品种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年年抽检都合格。
建立一个标杆 造福一方百姓
“种植传统的蔬菜市场风险大,只有不断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才能赢得市场主动。”张太军意识到,必须通过引进优良新品种及种植技术,发展科技含量高的农产品,才能争取到更大的效益。
2011年,在充分进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合作社扩大种植规模,进行了土豆和甜玉米特色种植。在农业专家的亲自指导下,当年,土豆和甜玉米获得大丰收,赚得纯利润140万元。2012年,基地种植了水果型超甜玉米、“红心王”红薯,并实现了农超对接。2013年,合作社在潘家湾镇以及其他乡镇的农村困难户中发展种植户,为他们免费提供技术和物资,带领他们脱贫致富。在张太军的带领下,全县发展特色种植13000多亩,带动农户1072户,农民亩平增收2000多元。
张太军是一个有“野心”的人。2014年,他投资1500万余元建成占地260亩的新农果蔬科技园。园区分为葡萄、草莓、蓝莓观光采摘区,蔬菜新品种、新技术展示区,休闲垂钓区。园区建成后,年可产果蔬384万斤,年产值1450万元。新建冬暖大棚将彻底解决精细蔬菜越冬难的问题,园区蔬菜品种将比露地栽培提前2个月左右上市。
张太军也是一个有爱心的人。经过多年的打拼,张太军已成为富甲一方的农村致富带头人,但他始终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每年重阳节,他都会带着慰问品到镇福利院看望孤寡老人。2013年,得知潘家湾镇四邑村汇湖居民点有一条生产路,因长期遭受车辆碾压,坑坑洼洼,菜贩子都不愿上门来收购,只能依靠人力运输出去,他主动出资50万元,号召村民投工投劳,终于修通了这条生产路。几年来,他资助学生、出资修路等各项费用累计高达8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