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7日 星期
嬗变
——看百年老字号赵李桥茶厂“倚老卖新”焕发生机
记者 叶和平 通讯员 权威
总经理王冬阳
总经理王冬阳与前苏联老红军战士合影
原省委书记李鸿忠在该厂调研
砖茶制作技艺传承人与师傅交流
“川”字牌
火车头
牌坊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华老字号
保健食品标志

  “Hello,是赵李桥茶厂金总吗?请帮我发2箱中型米砖茶,这个月急需要。”这是8日,记者从湖北省赵李桥茶厂有限责任公司销售部办公室来自俄罗斯的友人马特维多科正在给老朋友、负责销售的副总金莉打来电话。“像这样的外国朋友的电话,我们每个月都接到不下20起,目前订单不断”。副总经理金莉向记者介绍。

  元至8月,公司外销市场3000多万元;内销市场2000多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幅达20%以上,目前公司呈现出产销两旺的势头。仅每年慕名前来参观的国内外游客就达上万人次。

  为何一个百年中华老字号的老厂,历经曾经的辉煌,迈过萧条的境地,到如今又焕发出如此生机与活力呢?

  陪同采访的公司总经理王冬阳向记者介绍:公司立足老字号,开发新产品,紧盯绿色产业,倚老卖新转型升级,完成嬗变。

  在车间记者看到一片生产火热的场面。记者随同王冬阳走进车间了解每个生产流程。王总说道,一块砖茶,从茶园采摘下新鲜的茶叶,经过杀青、揉捻、日晒干燥等环节制作成老青茶,接着历经短则数月长达数年的渥堆发酵,通过自然转化赋予其独特的香气,再复制、紧压、烘制……直至大大小小71道工序完成,才最终形成一块赵李桥砖茶。总经理王冬阳向记者介绍:今年来,公司订单不断,目前已经排到明年的7月份了,产品供不应求,呈现产销两旺趋势。

  身份之变

  湖北省赵李桥茶厂有限责任公司砖茶生产历史悠久,据记载可追溯到清朝咸丰年间(1861年),因其历史悠久,知名度高,被原国内贸易部认定为“中华老字号”企业。又因规模、产量居中国同 行业之首,而荣登“中华之最”。一家百年老厂,一直从事青砖茶、米砖茶的生产,系列产品分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金、银、铜奖。“川”字商标2009年5月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该公司是国家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总局批准的出口产品合格生产公司,具有自营进出口权。先后被国务院、国家民委分别授予该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2008年11月,企业完成改制,更名为“湖北省赵李桥茶厂有限责任公司”。现在由湖北省供销社控股, 王冬阳出任总经理。体制改革,让公司完成了破冰之旅,完成了身份变迁。

  王冬阳介绍:自己于2014年3月接手湖北省赵李桥茶厂有限责任公司以来,对其问题症结进行了剖析,解决企业发展滞后的问题,以适应市场需求,调整产品转型,拓宽销售渠道,终于让百年老字号企业焕发出无穷生机。

  管理之变

  重视原料品质。公司地处鄂南山区,拥有500多亩有机茶园,是世界茶树源产地和世界上最宜茶树生长的茶区之一。尤其适合茶树生长。公司对茶园加强日常管理,做绿色食品、无公害、施有机肥、做精品等。在茶园基地边,公司新建了原汁渥堆发酵基地,保证了茶叶加工质量,提高了原料等级。好茶不怕巷子深,这种做精、做优、做绿的经营理念,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精神不谋而合。

  推动技术改造。采取复制精选线的办法,由原来粗放生产线改为现在精细生产线,此条生产线在全国是少有的。注重生产工艺,以前是大线生产粗放型,什么都原料都炒;现在分成几个锅,针对不同原料,采取精选工艺的办法,保证了原料精选后的质量,净度得到了提高。

  同时,新上紧压米砖生产线,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智能化和效率,加快了产业转型升级。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赵李桥砖茶制作技艺第五代代表性传承人权威介绍,公司积极加强产品创新,坚守但不固守,工艺方法是原汁原味,吸收科技发展,把砖茶做活,适合不同消费者,这种做法与五大发展理念之创新发展不谋而合。

  注重人才储备。人是第一生产力。在人员结构上,新招了部分大学生,提高了年轻人的比例,与院校进行科研对接。现年55岁的周俊群是紧压车间的一名顶梁柱,他告诉记者,自己在企业工作了20多年,见证了企业的发展历程。如今,看到公司管理走向正规,发展变好起来,于是将大学毕业、远在深圳工作的儿子动员到企业来工作,成了企业里的父子兵、顶梁柱。月工资颇丰。目前,职工福利也有大幅增长,申请来厂工作的人员也有不少。公司以实际行动实现了“高学历人才引得进、留得住、有发展”的承诺。

  拓宽销售渠道。公司以前是坐在家里等卖产品,现在实行现代渠道和传统渠道相结合。如今主动出击,到山东青岛、济南、山西太原等地开专卖店,可谓遍地开花。并开设网上专卖。重点打造内销市场,满足消费者需求。“川”字牌产品,口感好,保健功能、过硬品质使其在市场上有较强竞争力。内销市场由1000万元增长到4000万元,由以前的一年800万元内销市场到如今2000万元,仅今年元至8月内销市场就达2000多万元。

  品牌之变

  赵李桥砖茶制作技艺是代代相传。如何选料,如何拼配,渥堆到什么程度才算好,都是师傅带徒弟传授经验。

  “早已退休的熊长庚老前辈,是赵李桥砖茶制作工艺的第二代代表性传承人,他是中国第一届茶学系的毕业生。赵李桥砖茶制作工艺的第三代代表性传承人王江河老前辈,上世纪50年代在茶厂担任技术科长,两位老者为这项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赵李桥砖茶制作技艺第四代代表性传承人传承人甘多平说,在赵李桥茶厂,不仅有中国老一辈的茶专家,更有很多家庭祖孙几代人都在厂里工作。繁复的制作技艺,就这样在日常的生产过程中一代代传下来。 谈起这些砖茶的制作工艺及流程,王冬阳兴奋至极。

  2014年11月,赵李桥砖茶制作技艺录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去年,赵李桥茶厂还专门成立了赵李桥砖茶制作技艺的传习所,这里保存和复原了一批制作砖茶的工具,成为年轻一代砖茶人了解历史、学习技艺的专门场所。

  公司积极与与安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科技学院等大专院校开展了关于茶叶栽培、渥堆发酵、后期砖茶陈化微生物等方面合作研究,与湖北科技学院研究鄂南地区砖茶历史文化,已经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并将成果转化,申请专利。由第四代代表性传承人甘多平牵头的研发团队呕心沥血制作的绿色健康原生态的青砖茶——“绿韵”产品即将上市。今年下半年,还将新建6000平方米厂房和15000平方米的原料仓库。

  短短几年间,公司就出现了排班满负荷、效益变好的可喜形式。数字就是最好的佐证:现在公司每个月发工资在150万元,以前发工资在90万元;如今职工工资以年均10%的速度递增,职工收入也增加了10%。到今年慕名前来参观的国内外游客达上万人次。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如今,赵李桥茶厂,这个走过百年春秋的老厂,将和着时代的脚步,着力打造中国第一黑茶市场,让砖茶走向“一带一路”,总经理王冬阳信心满满。

2016年10月27日 星期

第05版:热烈祝贺第八届国际温泉文化旅游节开幕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