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到来,大家都不忘祭祀自己的先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样的景致自古以来几乎都是这样。烈士陵园的情景又会如何?那里长眠的烈士们会感到寂寞吗?
清明节这天,我独自一人驱车来到新建的烈士陵园——泰和园。
抵到时已是下午4时许,天阴沉沉的,周遭一切肃穆的样子。一进大门,一座高大的纪念碑矗立在眼前,上书一列“通山革命烈士纪念碑”的鎏金大字,底座基壁上刻有纪念碑碑文。碑文前摆放着许多鲜花和花篮。花篮垂挂的挽章上写有各单位的落款,更多的是没有署名的群众祭献的鲜花。原来早已有人已来拜谒过先烈们了。一抬头,发现高远处台阶上有一大家子在合影留念,周围林深处也隐隐约约散落着一些红红绿绿的游人,心释然。
与平时相比,今天这儿显得冷清了些。前些日子,这里梅花盛开时游人如织,一片热闹的景象,想必游人在饱览风景之余也收藏了一抹圣火罢。眼前略显稀少的来人,正好显出一片圣洁清明的氛围。
往日梅花火海不见,周围尽是一片流淌的青翠。夏将到来,梅林吐绿,柏树流青,竹林滴翠。远远望去,纪念碑,鄂东南革命烈士纪念馆,英烈馆几座主体建筑分散耸立在这山那丘的万绿丛中,还有一些亭子点缀其中。
正门左侧一座“钦风亭”,“汉鼎泰彝改天换地千秋业,金戈铁马倒海翻江百战功”,亭柱上刻有此联。紧接亭子的是碑刻弧形长廊,乃长长的烈士英名录,正中刻有“红色的记忆,永远的丰碑”几个光芒四射的大字,点名其主旨。
正门右侧是一座“浩气亭”,柱刻“黑夜雷鸣正气凝成天亮剑,神州板荡英雄奋起马斯鸣”一联。紧接亭子的也是一弧形长廊,上有通山历史名人简介以及在通山战斗过的将领画像,有彭德怀元帅,萧克、王震、杨勇等开国上将将军们。两长廊就像伸出的两只巨型手臂,意欲簇拥着什么似的。
沿纪念碑背后的台阶直上即到“鄂南革命烈士纪念馆”。其门紧闭,不难想象出里边所展览的内容。绕过纪念馆再行一段路,即到“英烈馆”,也未开放。信步到馆后则又是一番风景。脚下山坡壁上是几长排烈士之墓,有叶金波、夏桂林、萧高蔚等烈士,也有当代的烈士墓,各烈士的出生和牺牲年月都一一刻明。墓前砌有台阶和护栏,可方便游人走到墓前去瞻仰。烈士们的墓前,不知谁插上了各色的鲜花,也有一些敬香在升起缕缕青烟,看到这些感到无比的欣慰。
正对烈士墓脚下的更远空旷处,是一派田园风光,村舍群落俨然,都呈现一片幸福安宁的景象。春耕已开犁,油菜正结籽,到处是翠绿鸟鸣,生机勃勃。村落更远处是青苍的山峦,其峰壑呈巍峨壮烈之势,似与眼前的烈士墓相为呼应。氤氲在美景中的烈士们,应该可以含笑安眠了。
“云鹤飞来欲向游人言往事,梅花睡去尚垂清泪泣群英”,这是英烈馆附近一座梅花亭上的楹联,正好切合了烈士陵园的清明情景。清明泰和园,泰和园清明。清明祭祀,慎终追远,重在传承一种不老的精神。从纪念碑碑文中获知,通山这片热土为革命献身的共有32000余人,烈士们铸就的丰碑我们永远铭记心中,他们点燃的圣火我们要一直传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