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17日 星期
重病中的牵挂

  一次同学聚会上,鄂高老师贺盛友提议大家资助贫困学子;3年来,他们共筹集善款32万资助45名学子;如今,身患癌症的贺盛友,始终放不下的是孩子们——

  过去三年,鄂南高级中学班主任老师贺盛友,将自己和高中同学们募捐来的32万元爱心款,按月资助给45名贫困的优秀学生,帮助他们顺利完成高中学业。

  16日,坐在办公桌前,带病在身的贺盛友再一次按照助学基金发放表格,核对了一遍账目,确保没有遗漏和差错。而就在今年3月患癌接受治疗前,贺盛友曾专门返回学校,已经把最后一笔助学金发到了受助的学生们手中。

  “九一助学基金”

  “这笔钱,全是我们91级3(2)班校友们捐的。”昨日,记者在鄂南高中见到了贺盛友,他告诉记者,这些爱心款,源自2011年国庆节期间,他在鄂高求学时期一次同学聚会。

  贺盛友说,聚会上,他和几位同学提议,节约聚会开支,募集一笔资金来资助母校品学兼优的贫困学子。捐助善款的倡议提出后,得到了同学们的热烈响应。很快,全班同学纷纷慷慨解囊,不到一个月就募集了32万元善款。

  “当时拟定了一个3年的计划,捐助30名学生,每人3年一共1万元。”贺盛友告诉记者称,根据大家的商议,这笔钱被命名为“鄂南高中九一助学基金”,资助时间从2011年9月1日算起至2014年6月结束。

  资助学生从未留名

  为了及时将善款发放给贫困学子,贺盛友很快便开始在学校发放申请表,接受学生们的报名。

  “两个条件:一是学习有上进心,二是来自偏远地区、家里确实十分贫困的学生。”贺盛友回忆称,当时报名的学生很多,在经过他和同学们的审核后,发现需要资助的学生太多,最终名额不得不从30个扩大到45个。

  在审核完毕后,贺盛友在银行工作的同学办理好了45张银行卡,按照每人每月200元的标准,给学生们发放补助。

  “受助的孩子们,不知道这笔钱是谁捐的。”鄂南高中班主任老师王丹告诉记者,当时他们班上有3名学生通过了审核,得到了捐助。然而,直到今年高考结束,几名学生毕业离开学校了,他们仍然不知道是谁资助他们完成的学业。

  患癌治疗前发完善款

  在去年底被查出患有肺癌后,今年3月10日,贺盛友在武汉的同济医院接受了手术治疗。手术前,为了不耽误助学基金的发放,他还专程返回了学校,将到今年6月截止的最后一笔助学金,发放到了每一位受助学生的手中。

  “45个孩子,每人每年2000元,3年下来一共捐了27万元,加上对高考成绩优秀学生和考取全省前十名的考生教师团队的额外奖励,32万元基本发放完了。”贺盛友告诉记者,希望能帮他为这些学生保密,不公开他们的名字,不让孩子们有心里上的负担。

  记者了解到,在这笔助学金资助的学生中,大多数学生都考入了武大、华科等知名高校,其中高考成绩最好的一名受助学生,还考入了清华大学。 (记者 赵骥)

  编后:被查出患有肺癌,将要进行手术前,贺老师仍旧挂记着贫困学生,不忘发放最后一笔助学金,这份特殊的坚持与厚重的爱心,着实令人动容与钦佩。不过,除此之外,以贺老师为代表的行善者们,其实还给我们留下了一笔财富——他们践行与传递着一种成熟的慈善理念。

  鄂高的45个孩子,接受了长达3年、一共32万元的资助;然而,即便是毕业之后,他们也不知道这些爱心款来自何处。这,显然是捐赠方的有意之举。另一方面,作为发起人的贺老师,至今也不希望公开受助学生的姓名,因为他不想“让孩子们有心理上的负担”。

  的确,贫困本是一种不幸;相较于他人,贫困生的心理可能较为敏感,本就容易产生低人一头的感觉。如果在捐助过程中,我们刻意向孩子们强调爱心款来自何人,或公开受助孩子的姓名,让捐赠者与受助者面对面,无疑将强化其对自身贫困的认知,掀开他们的心灵疮疤。显然,这是对受助者人格自尊的一种伤害。

  正是如此,为了让贫困生更有尊严地接受资助,中国科大多年来一直施行着“隐形补助”——没有捐赠仪式,没有各方领导和媒体参与,仅通过“一卡通”这种互不照面的形式发放补助。鄂高的贺老师们不留姓名、不公开受助学生姓名,只通过银行卡“秘密”发放爱心款,事实上也是在践行与传递“隐形补助”这种成熟的慈善理念。

  忽视受助者尊严的慈善,往往是一种伪慈善;真正的慈善,是看不见的。这是贺老师们给予我们的再次提醒。 (张隐曜)

2014年7月17日 星期

第16版:城事扫描 上一版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