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3日 星期
中国中秋节俗传承基地——
咸安桂花大屋雷民俗馆垮塌
村民呼吁早日恢复重建

  本报讯 (记者袁立新 毛亚轩)“位于咸安桂花镇石城村的大屋雷民俗馆垮塌了,村民们都很着急,请你们报社关注一下。”昨日,咸宁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万默向记者报料。

  昨日下午,记者随咸安区桂花镇文化站站长吴剑来到石城村,该村党支部书记兼主任雷夕红早已等在大屋雷民俗馆门口。

  “别走得太近,前面还危险。”走进民俗馆里屋,雷夕红不停地提醒记者。记者看到,民俗馆中间部位全部垮塌,垮塌面积占整个民俗馆的三分之一,用于中秋祭月活动的各种道具散落在垮塌掉下的木料和瓦砾中。“湖北省民俗文化村”、“中南民族大学研究生部实习基地”和“华中科技大学专业实习基地”三块牌匾被村民捡放在屋角边。

  “民俗馆是6月27日下午5点多突然垮塌的。”雷夕红介绍,这个民俗馆原来是村里的一个礼堂,建于1981年,面积有660平方米。2009年在有关部门的指导和帮助下改建成大屋雷民俗馆,用于陈列村民自发捐献出来的古旧器物和中秋祭月仪式所用的月灯具,向来此参观的市民和民俗专家展示大屋雷民俗风物。

  雷夕红称,2009年改建民俗馆时加上添置中秋祭月仪式所用道具共花了9万余元,去年村里对民俗馆维修了几次,也花了1万余元。现在村集体经济很薄弱,只能依靠政府和有关部门出资恢复重建民俗馆了。

  村民成昌全告诉记者,民俗馆是大屋雷的象征,垮塌后村民都很着急,希望早日恢复重建。

  作为镇文化站站长,吴剑对大屋雷民俗馆的垮塌也非常着急,他告诉记者,大屋雷(现名石城村)是省民间艺术家协会命名的湖北民俗文化村,也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建立的“中国中秋节俗传承基地”,该村民俗馆也是目前全市唯一的一家村级民俗馆,垮塌的原因是由于年久失修又遇上了近期的梅雨季节对房屋的侵蚀,如不尽快恢复重建,对传承大屋雷民俗文化将是一大损失。

  资料链接>>>>>>

  大屋雷民俗馆

  大屋雷民俗馆建于2009年,占地600余平方米,收藏有各类实物400余件,展示了晚清至民国时期大屋雷民间有关寿庆礼仪、婚育习俗和岁时节令、生产、生活等民俗。精彩的实物塑出了一幕幕婚丧嫁娶、男耕女织的话剧,处处融入了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从婚丧礼俗、劳动生活、民间工艺等方面向观众集中展示了在长期的农业、生活中的原汁原味的传统的民俗风情和历史文化。大屋雷民俗馆在深入发掘和展示大屋雷历史文化民俗风物的精华,多视角、多侧面反映大屋雷具有独特、浓郁的民间人文景观,具有鲜明的地域、民间特色和时代特征,使大家对丰富多彩的本地文化有更加全面具体的认识,即对上千年来大屋雷人民历史政治文化历程的一个集中展示,也是历史与民俗风物的浓缩。2009年被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湖北省民俗文化村”;2010年中南民族大学研究生部挂牌为科研基地;2010年华中科技大学在此设立专业实习基地。2011年被国家民协授予“中国中秋节俗传承基地。”

  大屋雷中秋祭月活动,是汉族地区独有的大型民间祭祀月神的杰作。是在唐宋以来吴越地区民间守月华习俗基础上,借鉴、融汇了其他祭祀形式,凸现了崇尚周易的民间文化心态,是与守月华一脉相承并逐步发展演变而来的民间祭月活动。凸现出咸安的先民对月亮崇拜的奇特个性,是中秋节俗的重要传承载体,堪称中国民俗的活化石。

2014年7月3日 星期

第03版:城事扫描 上一版3  4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