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4日 星期
治理“机关病”当树立制度威慑
张隐曜

  11日晚,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曝光北漂小伙小周返乡6次办护照,补办5张证明多跑3000公里一事。河北省武邑县官方12日晚间回应称,已对该县时任公安局局长冯某、政委李某进行诫勉谈话,并对其他相关责任人进行处分。(10月13日《福州晚报》)

  依据相关规定,普通公民办理因私护照,只需提供身份证和户口本及复印件,然后拍照片、填好表就可以了。然而,北漂小伙小周却被要求补办了无犯罪证明、公司在职证明、公司营业执照、公司外派人员资格证明,乃至于6次返乡,饱受来回奔波之苦。办事人员如此有规不依,随意增设办理条件,无怪乎小周感叹“他们用权力玩弄百姓。”

  尽管目前上至相关责任领导下至办事人员均已受到了处分,河北省公安厅甚至严厉表态“谁给群众找麻烦,我们就让谁有麻烦”,但让人担忧的是:如果不是中央级的媒体曝光,若非碰到了群众路线活动的当口,此事能不能受到如此重视,相关人员能不能受到迅速处理呢?

  “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机关病”由来已久。为了治理这个问题,各地也颇下了些功夫。但从实际来看,效果却令人无法乐观。北漂小伙小周的事情被报道之后,各地网友便开始集体吐槽去政府机关办事的痛苦经历。而不久之前,媒体更是曝光了“秒转作风”的讽刺一幕:在哈尔滨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二楼办事大厅,13个服务窗口在领导检查到来前的半分钟内全部开放,而此前只有4个窗口在办理业务。这种普遍的状况表明,相关的治理对策并没有抓到“机关病”的病根。

  “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机关病”之所以长期存在,关键在于办事人员“犯病”之后所需付出的代价太低。对于“机关病”的相关责任人,相关部门在处理上缺乏真正严惩的决心和行动。而即便事情闹大了,往往也不过是加以处分或调离。此外,面对媒体的曝光,一些部门还会选择回避舆论。上述“秒转作风”事件发生后,当地并未予以公开回应和处理。

  在企业的日常经营中,我们很少见到哪家店的服务员,会无来由地不把消费者当回事。这是因为,服务人员若怠慢了消费者,则无异于在断老板的财路,其后果往往是卷铺盖走人。

  治理“机关病”,倒逼办事人员尽职尽责地为民服务,维护政府形象,不妨也遵循这样的管理思路。就眼下而言,即是提高“机关病”的“犯病成本”。正如河北省公安厅所表示的:“对不适合在公安机关工作的民警,要及时清理出去。”对于不适合留在公务岗位上的公职人员,都应当及时清理出去。

  当然,“清理”工作应有法可依,依法而行,减少地方领导自由拿捏的空间。唯有如此,才能形成制度刚性,树立起制度威慑,倒逼公职人员回归服务者的角色。

2013年10月14日 星期

第15版:热点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