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央行宣布,自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同时,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不作调整,仍保持原区间不变,继续严格执行差别化的住房信贷政策。
这一政策被认为有利于银行将更多信贷资源投向中小、小微领域,推动银行经营模式的调整,不过短期内贷款利率下行或不明显。
经营模式迎调整
在央行宣布取消贷款利率下限前一日,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即在一个论坛上说,取消银行存款利率下限后,由于大企业和银行谈判中议价能力会进一步增强,将逼迫银行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在议价能力比较弱的中小企业领域,对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是一大好处。
中行行长李礼辉也曾表示,自去年将贷款利率下浮空间进一步扩大至30%之后,一个直接的效果是中小企业与个人贷款增加。
此次取消贷款利率下限,有望加速这一转变,但这并非利率市场化深化的唯一目标或带来的唯一改变。
有银行人士认为,取消贷款利率浮动下限,会造成传统对公业务模式的极大改变,即从信贷额度利率定价竞争转变为融资方式和融资介入时点的竞争。而随着利差缩小,其他业务则有可能迎来发展良机,有银行人士认为,靠财富管理等业务赚取中间业务收入将越来越重要。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研究员、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日前发布微博评论称,中长期看,利率市场化会促使商业银行经营模式从目前的同质化商业模式转向差异化定位,大型银行需要更多关注综合发挥多种金融工具为大型企业提供多元化服务,而中小银行则需要转向更为清晰的、有相对定价能力的小微企业。
短期贷款利率下行或不明显
此次取消贷款利率的另一重要目的是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央行明确,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后,金融机构与客户协商定价的空间将进一步扩大,有利于促进金融机构采取差异化的定价策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针对此次取消贷款利率浮动下限,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认为,短期内对贷款定价影响不明显。
“贷款利率最终如何变化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贷款的供给总量,二是信贷需求者谈判能力。”从前者来看,目前贷款总量总体偏紧;从后者来看,对具有谈判能力的主体,现在贷款利率存在更大的下浮空间,但这类主体主要是央企、地方政府和其他高信用等级的企业,对其他企业来说,因此此前利率本来多上浮,因而本次调整影响不大。
据鲁政委统计,今年以来,贷款利率下浮占比总体稳定,上浮占比略有上升,而基准占比则有微幅下降。也就是说,目前的总体情况是信贷供给小于需求、利率有上浮压力,此时打开贷款下限,影响有限。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述变化仍待时间验证之前,银行面临的另一大问题是自主定价何以落定。
“贷款利率下限取消以后,就意味着央行不再设置贷款的基准利率。没有了标尺,要由银行自主定价,在完全实现利率市场化之前,这对银行业产品定价是一次重要的历练。”郭田勇说。 (新浪网)